許多人把音響器材看成用指標來衡量的純技術性的電子制品,就好比冷冰冰的儀器一般。其實不然。雖然音響器材的肚子里都是冷冰冰的、沒有生命的電子元器件,雖然音響器材的規(guī)格書上寫滿了用數字來表達的“技術參數”(Technical?Specifications),但音響是用來重播“音樂”(Music),而不是“聲音”(Sound)的。Sound是一個理性的、沒有感情的字眼,而Music,雖然用Sound來表達,以Sound作為媒介,但Music傳遞的是人類的情感和思想,所以旨在重播Music的音響器材的背后,蘊涵著文化,凝聚著設計師對音樂和“美聲”的理解。我們不難從歐美各國的音響器材中驗證并體味音響背后的文化和審美觀。
????意大利人屬于熱情而浪漫的拉丁民族,藝術上喜好豪華、復雜、花哨的設計裝飾,注重外在的感官享受。所以在歐美各國的家具中,意大利式的家具看上去最氣派奢華,充斥著各種曲線、花飾和精美的細節(jié)。它的美是直接訴諸眼目,一點不含蓄的。意大利名牌喇叭Sonus?Faber、Chario和Opera不光外表做工如同意式家具一樣豪華精美,聲音也充分體現了意大利人對美聲的追求:熱情開揚、醇厚濃烈,給人感官之美。從純粹的發(fā)燒精神上講,我覺得大凡意大利制造的漂亮喇叭,其聲音都是明顯美化的,不真實的,但這正體現了意大利人對Bel?Canto、對感性美的不懈追求。
????法國人和意大利人、西班牙人一樣,同屬拉丁族系,但由于不同歷史文化的熏陶,法國人在同樣喜好感官美的同時,崇尚輕靈和含蓄,不如意大利人那樣追求豪華和氣派。所以法國的音響器材,如JM?Lab、Micromega和YBA等,在同樣有明顯音色修飾的同時,一般地來說,比意大利音響器材少了幾分豪華,多了幾分輕靈和飄逸的高盧氣質。
????在崇尚理性、力量和威嚴的德國,文化審美又是一變,和拉丁民族的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差異甚巨。德國器材的性格就象德國人一樣,嚴謹、精準、樸實、理性、有時甚至到了“瘦硬”的邊緣。大家可以注意到,我用的幾個描述詞:德國的“嚴謹”正對應拉丁民族崇尚的“自由”;德國的“精準”正對應拉丁民族的“修飾”;德國的“樸實”正對應拉丁民族的“豪華”;而德國著名的“理性”,當然也與拉丁民族特有的“感性”相對。
????德國器材的外表和聲音一般都不追求“感官美”,不追求給人感官上的直接享受,但精密儀器一般的制作工藝和準確冷靜的聲音自有其擁護者。當然,并不是說德國器材只講究精確而不具有美感。事實上,德國器材的聲音也是美的,只不過那是一種更為深刻的美,更為內在而樸實的美,有別于意大利那種外在的、氣派豪華的美。從高級德國器材的做工上說,一絲不茍,每個細節(jié)、每顆螺釘、每個接縫都細密而臻達完美之境,令人無可挑剔,但這種做工畢竟是樸素的,和意大利器材那種追求花飾和外表美的做工完全不同。
????盛產高級手表、以精工機械著稱的瑞士出產的音響也是如此,設計制造象精密儀器一樣精益求精,連最小的細節(jié)都不放過,聲音精致細膩而富于內在美,品牌不多,只有Goldmund、Revox、Ensemble、Ergo等幾種,但件件都是精品,且每種都自成風格,非常有品位。
????喜歡家具的朋友肯定都知道,丹麥家具的風格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個派別,以簡約(有時樸素得幾近寒磣)而著稱。如果說比起意大利和法國的家具來,德國家具已經顯得很樸實無華的話,那么丹麥家具簡直就是典型的藝術上的“簡約主義”(Minimalism)。由于森林廣袤、木業(yè)發(fā)達,丹麥不僅以家具生產聞名,還以生產高級揚聲器著稱于世,而且從Dynaudio、Avance到SEK,其特點是基本一致的:精致、冷靜、寬闊、快速、大動態(tài)。一般來說它們沒有意大利或英國喇叭的那種“韻味”,而是更接近德國器材的冷靜無染。我想,這和這個北歐國家清冷的氣候、清澈的空氣、開闊的地理環(huán)境應當不無聯系。
????“英國聲”和“美國聲”聞名發(fā)燒界,是國內發(fā)燒友最熟悉的流派。其特點差不多每個發(fā)燒友都能津津樂道,我想在此無須贅述了吧,但我想,之所以形成其特點鮮明的聲音,背后隱藏的,也是兩個國家人民的性格,而性格,和地理、氣候、歷史人文都是緊密聯系的。筆者曾去過英國倫敦,對美國更是熟悉,我覺得,在有著沉重而久遠歷史積淀的英國,從那些略顯陳舊的老式建筑物里,從狹小的居住空間里,從總是陰沉著的天氣里,從并不富裕卻仍堅定地保持紳士風度和自身品位的英國人身上,不難解釋為什么英國器材總是如此體積細小,如此講究格調,聲音如此溫暖厚重,自成一格,既不象德國和北歐器材那樣清澈無染,但也不象意大利器材那樣浪漫奢華。躲在面積不大而陳舊的小屋里,用細小的LINN唱機,搭配輕而薄的Rega放大器,推極富韻味的SPENDOR或ROGERS喇叭,確實是一種特有的情調。
????至于美國,由于是個文化大雜燴,人種和文化的來源可謂匯集了五湖四海,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復雜而自由,基本上任何審美風格在美國都有,也都能找到知音。傳統上一般認為美國器材豪放、粗曠、注重低頻的力度,體積重量大,外觀威猛,但無論是外表還是聲音都不如歐洲器材精致細膩。事實上這一比照也正是美國交響樂團和歐洲交響樂團之間的風格對比。然而正如我剛才所說,美國文化的大雜燴性質決定了它能容納各種完全不同的風格和審美趣味,所以在有JBL、AR、KOSS和KRELL的同時,也有音色清澈透明的Thiel喇叭。
????對于日本音響,中國發(fā)燒友往往存在先入為主的偏見。各種雜志的評論中,總是出現諸如“蘿卜味”等不知所云但又眾口一詞的東西。我倒認為,日本人賦予了音響器材最多的技術性,在研發(fā)新技術上投入的精力最大;一些新的放大器電路、數碼技術、CD轉盤結構、頻響超寬的高音單元等,都是日本人搞出來的。也正是由于注重技術性的緣故,日本的器材最“值”,元器件和IC的使用最扎實,不象一些歐洲器材,價格高昂,肚子里卻簡單得令人生疑。不過,就象技巧無可挑剔、卻被屢屢譏為“機械”的日本交響樂團一樣,日本器材由于過分倚重儀器測試和技術指標,對人耳主觀調音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或水平不夠,聲音顯得不如歐洲器材那么有靈性和個性。從技術層面上說,做得無可指摘,但如果用來重放古典音樂等歐洲傳統文化積淀的東西,就不如歐洲器材有神韻了。
????當然,上面只是寬泛的結論,具體到個體,又各有特色,而且有些器材是不盡符合其本國的文化特征的。建議各位上上HI-FI音響方面的網站和論壇,多多學習一些音樂和音響文化方面的知識(如愛HIFI音響平價屋就開辟有專門版塊來宣傳這方面的知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跳出狹隘的小圈子,從而用一種包容審視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音響界的發(fā)展。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是,隨著國際間文化交流的頻繁,和其他文化領域一樣,近年來各國音響的總發(fā)展趨勢是:個性和民族特征趨于淡化,總體上趨向于快速、寬闊、清淡、大動態(tài)的所謂“現代聲”。這和以“快餐文化”為代表的崇尚高效、高速的現代文化的流行趨勢是一致的。然而,在純Hi-Fi界,特別是Hi-End領域里,各個國家、各個品牌還是呈現出明顯的個性特色,盡管多多少少會受到一些“現代聲”的影響(比如傳統英國聲向所謂“新英國聲”的轉變就反映了這種影響)。這當然是好事,所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如果什么品牌出來的聲音都差不多,那音響發(fā)燒還有何樂趣呢?
????意大利人屬于熱情而浪漫的拉丁民族,藝術上喜好豪華、復雜、花哨的設計裝飾,注重外在的感官享受。所以在歐美各國的家具中,意大利式的家具看上去最氣派奢華,充斥著各種曲線、花飾和精美的細節(jié)。它的美是直接訴諸眼目,一點不含蓄的。意大利名牌喇叭Sonus?Faber、Chario和Opera不光外表做工如同意式家具一樣豪華精美,聲音也充分體現了意大利人對美聲的追求:熱情開揚、醇厚濃烈,給人感官之美。從純粹的發(fā)燒精神上講,我覺得大凡意大利制造的漂亮喇叭,其聲音都是明顯美化的,不真實的,但這正體現了意大利人對Bel?Canto、對感性美的不懈追求。
????法國人和意大利人、西班牙人一樣,同屬拉丁族系,但由于不同歷史文化的熏陶,法國人在同樣喜好感官美的同時,崇尚輕靈和含蓄,不如意大利人那樣追求豪華和氣派。所以法國的音響器材,如JM?Lab、Micromega和YBA等,在同樣有明顯音色修飾的同時,一般地來說,比意大利音響器材少了幾分豪華,多了幾分輕靈和飄逸的高盧氣質。
????在崇尚理性、力量和威嚴的德國,文化審美又是一變,和拉丁民族的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差異甚巨。德國器材的性格就象德國人一樣,嚴謹、精準、樸實、理性、有時甚至到了“瘦硬”的邊緣。大家可以注意到,我用的幾個描述詞:德國的“嚴謹”正對應拉丁民族崇尚的“自由”;德國的“精準”正對應拉丁民族的“修飾”;德國的“樸實”正對應拉丁民族的“豪華”;而德國著名的“理性”,當然也與拉丁民族特有的“感性”相對。
????德國器材的外表和聲音一般都不追求“感官美”,不追求給人感官上的直接享受,但精密儀器一般的制作工藝和準確冷靜的聲音自有其擁護者。當然,并不是說德國器材只講究精確而不具有美感。事實上,德國器材的聲音也是美的,只不過那是一種更為深刻的美,更為內在而樸實的美,有別于意大利那種外在的、氣派豪華的美。從高級德國器材的做工上說,一絲不茍,每個細節(jié)、每顆螺釘、每個接縫都細密而臻達完美之境,令人無可挑剔,但這種做工畢竟是樸素的,和意大利器材那種追求花飾和外表美的做工完全不同。
????盛產高級手表、以精工機械著稱的瑞士出產的音響也是如此,設計制造象精密儀器一樣精益求精,連最小的細節(jié)都不放過,聲音精致細膩而富于內在美,品牌不多,只有Goldmund、Revox、Ensemble、Ergo等幾種,但件件都是精品,且每種都自成風格,非常有品位。
????喜歡家具的朋友肯定都知道,丹麥家具的風格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個派別,以簡約(有時樸素得幾近寒磣)而著稱。如果說比起意大利和法國的家具來,德國家具已經顯得很樸實無華的話,那么丹麥家具簡直就是典型的藝術上的“簡約主義”(Minimalism)。由于森林廣袤、木業(yè)發(fā)達,丹麥不僅以家具生產聞名,還以生產高級揚聲器著稱于世,而且從Dynaudio、Avance到SEK,其特點是基本一致的:精致、冷靜、寬闊、快速、大動態(tài)。一般來說它們沒有意大利或英國喇叭的那種“韻味”,而是更接近德國器材的冷靜無染。我想,這和這個北歐國家清冷的氣候、清澈的空氣、開闊的地理環(huán)境應當不無聯系。
????“英國聲”和“美國聲”聞名發(fā)燒界,是國內發(fā)燒友最熟悉的流派。其特點差不多每個發(fā)燒友都能津津樂道,我想在此無須贅述了吧,但我想,之所以形成其特點鮮明的聲音,背后隱藏的,也是兩個國家人民的性格,而性格,和地理、氣候、歷史人文都是緊密聯系的。筆者曾去過英國倫敦,對美國更是熟悉,我覺得,在有著沉重而久遠歷史積淀的英國,從那些略顯陳舊的老式建筑物里,從狹小的居住空間里,從總是陰沉著的天氣里,從并不富裕卻仍堅定地保持紳士風度和自身品位的英國人身上,不難解釋為什么英國器材總是如此體積細小,如此講究格調,聲音如此溫暖厚重,自成一格,既不象德國和北歐器材那樣清澈無染,但也不象意大利器材那樣浪漫奢華。躲在面積不大而陳舊的小屋里,用細小的LINN唱機,搭配輕而薄的Rega放大器,推極富韻味的SPENDOR或ROGERS喇叭,確實是一種特有的情調。
????至于美國,由于是個文化大雜燴,人種和文化的來源可謂匯集了五湖四海,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復雜而自由,基本上任何審美風格在美國都有,也都能找到知音。傳統上一般認為美國器材豪放、粗曠、注重低頻的力度,體積重量大,外觀威猛,但無論是外表還是聲音都不如歐洲器材精致細膩。事實上這一比照也正是美國交響樂團和歐洲交響樂團之間的風格對比。然而正如我剛才所說,美國文化的大雜燴性質決定了它能容納各種完全不同的風格和審美趣味,所以在有JBL、AR、KOSS和KRELL的同時,也有音色清澈透明的Thiel喇叭。
????對于日本音響,中國發(fā)燒友往往存在先入為主的偏見。各種雜志的評論中,總是出現諸如“蘿卜味”等不知所云但又眾口一詞的東西。我倒認為,日本人賦予了音響器材最多的技術性,在研發(fā)新技術上投入的精力最大;一些新的放大器電路、數碼技術、CD轉盤結構、頻響超寬的高音單元等,都是日本人搞出來的。也正是由于注重技術性的緣故,日本的器材最“值”,元器件和IC的使用最扎實,不象一些歐洲器材,價格高昂,肚子里卻簡單得令人生疑。不過,就象技巧無可挑剔、卻被屢屢譏為“機械”的日本交響樂團一樣,日本器材由于過分倚重儀器測試和技術指標,對人耳主觀調音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或水平不夠,聲音顯得不如歐洲器材那么有靈性和個性。從技術層面上說,做得無可指摘,但如果用來重放古典音樂等歐洲傳統文化積淀的東西,就不如歐洲器材有神韻了。
????當然,上面只是寬泛的結論,具體到個體,又各有特色,而且有些器材是不盡符合其本國的文化特征的。建議各位上上HI-FI音響方面的網站和論壇,多多學習一些音樂和音響文化方面的知識(如愛HIFI音響平價屋就開辟有專門版塊來宣傳這方面的知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跳出狹隘的小圈子,從而用一種包容審視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音響界的發(fā)展。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是,隨著國際間文化交流的頻繁,和其他文化領域一樣,近年來各國音響的總發(fā)展趨勢是:個性和民族特征趨于淡化,總體上趨向于快速、寬闊、清淡、大動態(tài)的所謂“現代聲”。這和以“快餐文化”為代表的崇尚高效、高速的現代文化的流行趨勢是一致的。然而,在純Hi-Fi界,特別是Hi-End領域里,各個國家、各個品牌還是呈現出明顯的個性特色,盡管多多少少會受到一些“現代聲”的影響(比如傳統英國聲向所謂“新英國聲”的轉變就反映了這種影響)。這當然是好事,所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如果什么品牌出來的聲音都差不多,那音響發(fā)燒還有何樂趣呢?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