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失智老人走失的新聞屢屢見諸報端,老人的安全成為不少家庭隱憂。當具有定位等一系列強大功能的智能手表、手環一經上市,迅速引爆市場。然而,這期間,智能手表、手環市場的亂象也一一凸顯,花錢買“省心”似乎并不那么簡單。
智能手表手環 讓兒女省了心
家住南開區的王大娘今年76歲,近幾年有5次走失的經歷。她的女兒潘女士說,母親時而清醒時而糊涂,家人稍不留心,她就會自己上街回不來,有一次竟然自己坐車到了東麗。每次母親走失,家人都會發動親友四處尋找,心力交瘁。后來,在朋友的建議下,買了一個具有定位功能的智能手環,這可讓他們一家人省大心了。
“您看,現在我媽就在家里,一上午哪都沒去。”潘女士點開手機上與手環連接的APP,向記者展示起來。潘女士告訴記者,智能手環不僅可以讓她隨時查看老人的位置,此外還有救助呼叫、服藥提醒等功能,并設有“電子圍欄,智能預警”功能,一旦老人脫離安全區域,手環會自動報警,同時實時傳輸到手機APP通知到家人。
近年來,以智能手表、手環為代表的可穿戴智能型養老設備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
家住在河西區的張大爺,情況更為嚴重。他獨自生活,好喝酒,經常醉醺醺從家里走出去,好幾次都是被鄰居送回了家。“兩年前,父親患上阿爾茨海默癥,他就我一個兒子,我常年又在北京,接他過去,他就是不同意,我這一天老是提心吊膽,就怕他出什么事。”張大爺的兒子對記者說,“有了智能手表就方便多了,上次我爸在家里喝酒摔倒了,我的手機馬上就接到了自動求救電話,我于是趕緊聯系住在附近的鄰居過去看看,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采訪中,很多市民對智能手表、手環表示出了青睞,他們認為通過GPS定位可以讓家人隨時檢測老人的行蹤,不用再擔心老人走失或出現其他意外,減輕了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市場火了之后:
從業內巨頭向中小企業蔓延
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15年年底,本市60歲以上戶籍人口在全市戶籍人口中的占比已超過22%,這意味著大約5個人當中就有1位是老年人。
當人類進入智能時代,恰逢全球老齡化浪潮來襲,兩者疊加,智能化養老應運而生。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科技手段為破解養老難題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包括智能手環、智能手表在內的可穿戴智能型養老輔具愈發引人關注。
一位從事智能硬件研發的技術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可穿戴型養老設備的研發十分迅速,已由最初的幾家國際互聯網巨頭向中小企業蔓延,國內由奇虎360、小米、中興公司領銜,大大小小的研發機構如雨后春筍般越來越多。智能手表行業的快速發展,也觸發了一些傳統的鐘表行業的整體思考,紛紛轉型升級加入到智能手表研發生產行列。以電子產品扎堆的深圳來說,就聚集著至少300家智能手表、手環公司。
據有關人士透露,今年一季度國內可穿戴設備銷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一倍,智能手表逐漸顯示出比智能手環更強大的吸引力。有權威機構預測,到今年底,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將突破1億臺,到2020年之前,每年以不低于20%的增長率迅速攀升。雖然在這一龐大的市場規模中,老年群體的消費數額并沒有準確地細分,但是我國空巢老人、失智老人以及失能老人數量不斷增長的事實,成為不少廠商進軍老年可穿戴領域的主要動因。
這些毛病讓人不放心
1功能外形差不多離了智能手機用不了
“千人一面”還是個“偽智能”
利用半天時間,記者決定對老人智能手表、手環這一新興產品進行深入了解。在走訪了幾十家網絡店鋪后記者發現,幾乎每一家店鋪對智能手表功能的宣傳都差不多。“準確定位”“防摔報警”“血壓心率監測”等,這些功能成了智能手表千篇一律的“老三樣”。
除了功能的雷同,一些產品的“長相”也都十分相似。在多家店鋪記者看到,除了品牌、價位不同以外,外觀、形狀、顏色甚至諸多細節都相同的產品不在少數。“長得都差不多,這讓消費者從何下手啊!”記者不禁感嘆。
對此,一位擁有多年電子產品推廣經驗的業務經理十分無奈,目前國內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并不到位,很多產品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功能雷同、外觀相似,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智能手表、手環等設備存在著同質化的問題。而同質化又暴露出產品缺少殺手锏級的技術,歸根結底還是創新力不足。
此外,以“智能”作為最大賣點的可穿戴設備,在很多人眼里成了“笑點”。一位智能產品的資深玩家毫不避諱地對記者說,現在市面上很多手表、手環,特別是高端大品牌,其功能必須依靠另一款智能手機才能實現,如果離開了手機,一切功能都無從談起。該人士認為,如果非要把它和智能扯上關系,那么也只能說是“偽智能”。
據記者了解,智能手表、手環的各種功能的實現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通過藍牙將手表、手環與手機相連,在一定距離之內,其功能能夠得以體現;還有一種方式,有的手表自帶SIM卡,插上SIM卡后,同樣具備定位、防摔報警等各種功能。
2幾十元到上千元差價高達幾十倍
山寨品橫行低價背后是低質
市民劉先生的父親今年83歲,從老家到本市生活已經3年多了,但仍然對大城市的道路、環境不能適應,劉先生白天上班時不免為父親擔心。最近幾天,劉先生一直流連在各大網絡數碼商城為父親挑選一款合適的智能手表,希望能隨時隨地了解父親的情況。“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智能手表價格相差也太懸殊了吧,最低與最高價格差價近30倍,功能都差不了多少。”劉先生看到琳瑯滿目的手表一時間無所適從。
記者進入某網絡購物平臺,在搜索欄輸入關鍵詞“老人智能手表”,上萬個商品列表展現在眼前,價格從70多元一直到2000多元不等。記者分別進入兩家店鋪,發現同樣具有通話、定位、心率監測、一鍵求助等功能的兩款手表,一個標價299元,另一個卻是1599元。
對于價格落差如此懸殊的原因,一位互聯網科技公司技術人員對記者說,決定智能手表價格的幾個因素首先是品牌知名度,品牌價值不同,價格也不一樣;其次從表面看雖然智能手表的功能都差不多,但是其精度卻有著很大差別,比如抬手亮屏這個細節,一些大品牌、質量好的手表可以做到100%,而有些手表卻是在不該亮屏的時候也亮屏;此外,各品牌在研發的投入上也是千差萬別,有些公司使用的是公版公模,最多改一個APP就上市銷售,這種手表猶如手機的山寨機,成本很低。基于以上三種原因,在一些網絡商城花一兩百塊錢也能買智能手表并不奇怪。
這種手表消費者使用起來會有什么問題?市民陳小姐向記者講述了她的經歷,去年春節,她在購買了某品牌的手機后,隨機贈送了一款價值228元的智能手表,拿到手后感覺手表做工有些粗糙,表帶的注塑有些毛刺,在用了不到一個月后,手表就開始無緣無故關機。“一分錢一分貨,別看表面都差不多,背后的品質真的是千差萬別。”陳小姐頗為感慨。
3續航短、適用性差用戶黏性低、夸大功能
四大短板廣受消費者詬病
智能手表、智能手環在快速“圈粉”的同時,續航時間短、適用性差、用戶黏性低以及醫療功能的可信度等一系列顯而易見的短板也被廣大消費者詬病。
市民蘇小姐向記者抱怨,今年3月份她購買了一個智能手表作為父親的生日禮物,本以為兩千多元的手表質量應該不錯,但是誰知道剛戴上,電池就出了“問題”,續航時間最多兩天,有時簡直就是“一天一充”的節奏。“太不禁用了!”蘇小姐向多位用戶以及商家了解情況后,發現她遇到的問題十分普遍。
一位專門研究電池技術的工程師坦言,近年來電子科技突飛猛進,但是電池技術卻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不僅是可穿戴設備,就連主流智能手機也不得不通過擴大電池容量來延長續航時間,雖然說時不時出現一些新技術號稱能夠徹底改變可穿戴設備的續航時間,但是也都只是實驗室數據,從實驗室到投入商用還有一段距離,所以當前還需要下大力量補齊這塊短板。
老人智能手表、手環的發展前景雖然被很多人看好,但是很多真正使用它的群體并不太“感冒”。“感覺沒嘛用!”“這么小的一個東西,上面的按鈕我都找不著,用著太費勁了!不適合老年人。”“這東西太復雜了,還得有智能手機作為輔助,我哪會用啊!只能拿它當手表。”在采訪中,不少老年人坦言,自己的手表、手環是兒女送的,只戴了幾次就壓箱底了。市民安大娘找出她的智能手表給記者看,記者使用后發現,這一款面向老年用戶的產品安裝了最新的安卓系統,由于屏幕只有兩英寸加上沒有很好的優化,用起來對視力不好的人來說是個考驗。
“黏性差”“難以持續使用”成為目前可穿戴設備的一大瓶頸。國內某知名互聯網科技企業做過一個調查,《2014智能可穿戴市場白皮書完整報告》顯示,有42%的手環用戶目前已不再使用該產品,近一半用戶在1個月內就已流失。
一些消費者購買智能手表除了用來定位,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主要是看中智能手表的一系列醫療功能,通過可穿戴設備隨時掌握老人的身體狀況是很多人的愿望。瀏覽多家網絡店鋪,記者發現,大部分商家宣稱智能手表擁有“24小時血壓測試”“心率檢測”“血糖檢測”等功能。記者進一步詢問:“這些數據能夠被醫院承認嗎?”“這只是日常監測,不是診斷。”一位店鋪老板對記者說。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商家宣傳的那些功能,炫酷的成分居多,實際上沒有商家敢說智能手表提供的數據能給醫生作參考,商家大多是在畫餅、在講故事、在布局。醫生在診斷時能夠參考的數據,應該是出自醫療級的器械,必須擁有國家的相關資質認證。不管商家宣稱他的手表擁有多么強大的醫療功能,如果沒有取得國家醫療器械方面的相關認證,也只是一款多功能手表。據該人士介紹,目前幾乎所有智能手表都沒有取得此方面認證,因此其醫療功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引起關注。
相關規范標準
目前尚未出臺
一項調查顯示,有七成以上的子女希望有一定的智能產品以便更好地監測父母的身體狀況,但只有4%的人群真正為父母購買了手環類智能產品。這一組數字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人們對智能產品的認可程度。
“現在不少小廠家就是弄些零件來組裝,誰都不愿意在研發和品質上下功夫。”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很多智能手表公司是由智能手機公司轉型而來的,一些人不由自主地將手機行業的一些“壞毛病”帶了過來,因此,這一行當前的發展狀況與最初智能手機的興起極為相似,熱鬧光鮮的外表之下隱藏著各種各樣的亂象,雖說進入該領域的廠商多如牛毛,但在老年群體中,真正有影響力的產品并未形成。
據記者了解,作為一種可穿戴的智能設備,目前國家對智能手表、手環還沒有統一的規范和標準,準入標準的缺乏,是導致目前市場混亂的原因之一。
針對無標可依的現狀,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從2014年開始,可穿戴智能型養老設備才大規模興起,到現在僅僅兩年時間,作為新生事物,智能手表、手環還無法準確地歸到哪個具體領域內。另一方面,標準、規范的制定有個過程,還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智能化節奏。在采訪中,對于標準建立的問題,很多業內人認為并不容易,對于某一行業而言,僅僅出臺一個標準也許不是最難的,更多繁雜的具體化工作可能是一整套安全管理體系的建立。
據有關媒體報道,智能型養老輔具相關標準的制定已經得到國家層面的關注,近年來,民政部一直在加強標準化建設,考慮到實際工作的進度,雖然還沒有提升到標準的招標,但是已經納入“十三五”的工作規劃。
業內人士建議:
開發核心功能推出系統平臺
在采訪中,很多業內人士表示,智能手表、手環等可穿戴設備無論是從消費市場還是業界生態,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設想。由于種種原因,很多消費者仍在持觀望態度,為這一行業增加了很多不確定性。
對此,業內人士建議,摒棄以拼湊、山寨以及坐等應用平臺兼容與開放的心態做硬件,要想在這個快速增長的市場里快速建立優勢,提升行業整體水平,加大科技創新的力度是關鍵,開發產品的核心功能,讓更多個性化產品、有殺手锏技術的產品問世。
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由鐘表協會或產業協會牽頭,聯合推出智能手表的專用系統平臺。發揮相關企業的力量,同時引入專業的第三方服務,圍繞智能手表的系統平臺、目標安全、數據采集等方面,展開專業服務,并由此構建相應的盈利模式。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