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騰訊在昆明進行了一場“大閱兵”,騰訊的醫療健康部門也接受了一次“檢閱”。接受“檢閱”的還有騰訊副總裁、醫療健康業務負責人丁珂。
2003年,丁珂加入騰訊,曾任騰訊九大業務部門第一負責人,是手機QQ&Qzone、QQ瀏覽器、騰訊安全、騰訊醫療等產品業務線的奠基人之一。從2015年開始,作為騰訊醫療業務的開創負責人,丁珂帶領團隊建立了騰訊的醫療業務矩陣。
對于做了十多年安全的丁珂來說,骨子里更喜歡做醫療和安全,因為“氣質要求比較相通,都要忍受長久的寂寞。”
但是,進入這兩種ToB屬性強烈的行業,遠不止是帶領團隊探索一個新領域。更重要的是,新領域帶給丁珂和騰訊的認知邊界是什么?
為什么能拿到微信支付的入口?
采訪伊始,就向丁珂拋出了最近的一個熱點問題:微信為什么會把微信支付“九宮格”的優質流量入口開放給了醫療健康?
要知道,以張小龍對微信近乎偏執的“克制”心理,拿到這個入口,要不是張小龍自己覺得可以,要不就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內部推動過程。
丁珂說,這個事情可能并沒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復雜。九宮格并不是關鍵,醫療的痛點和剛需是一個關鍵,不管是今天、過去還是未來某一天,總會在微信的大生態里面出現。
丁珂的回答頗有些“自信”,因為他看到了這件事情背后的邏輯:作為騰訊的C端王牌,微信與B端業務的打通,本質上是順應了現階段消費互聯網、產業互聯網融合的趨勢。
2018年9月30日,騰訊啟動了史上第三次架構調整,醫療和騰訊云、教育等板塊被整合進新成立的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這是騰訊成立20年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完全ToB的大業務單元。CSIG被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據報道,將CSIG事業群交給掌舵人湯道生時,馬化騰曾給了他兩個錦囊,其中一個就是,為他提供各種資源,包括找張小龍爭取微信入口。
而此次上線的醫療健康,是CSIG事業群成立后拿到的第一個微信支付入口。
其實,這并不是“醫療健康”和微信的第一次合作。
湯道生在去年11月說到,未來20年互聯網的重要發展來自ToB領域,騰訊有決心集公司全力迎接產業互聯網的到來;同時,產業互聯網不僅是ToB、ToG的,歸根結底是要服務用戶,也是ToC的。騰訊將用C2B的方式,服務產業,也服務于人。
C2B這一模式的邏輯在于,整合騰訊在微信、QQ等社交工具上積累的用戶,利用AI技術幫助B端企業、G端場景開發數字化產品和服務。
一開始,“醫療健康”和微信合作了微信醫保支付以及電子健康卡。這兩個都是典型的C2B邏輯:
醫保支付是醫療健康事業部和微信事業部合作的基礎設施,也是串聯起智慧醫院醫療全流程的關鍵節點;電子健康卡則是幫助醫療管理部門和醫院提供解決方案,進而提高服務效率、節省醫療成本。
在昆明的這次會上,丁珂分享了騰訊場景落地的一張成績單:騰訊提供的電子社保卡和醫保卡電子憑證服務全國超過400家醫院,以及超過6000家藥店。電子健康卡陸續在全國9省市落地,方便患者跨院一卡就醫。
拿深圳門診量最大的深圳人民醫院舉例,上線微信醫保支付后,患者排隊掛號繳費時長由50多分鐘縮短至2分鐘,線上支付率超過50%,還先后關閉了15個掛號收費窗口,調整為診室,節約收費服務人員20多名。
但是,各個地方不均衡性很大,“你要做一個樣本不難,需要的是把模式快速復制。畢竟醫療是強規范、強監管的服務行業。”
第二個階段,就是“騰訊健康”以小程序的形式出現在微信生態里。丁珂發現,用戶對這個小程序的呼聲很高。
由于兩個階段的嘗試效果都不錯。于是,丁珂希望給醫療健康一個“更穩定的入口”,進而滿足用戶既“隱形”又很剛性的需求。而微信支付的醫療健康入口,目前只在深圳做了試點,這個階段大概進行了3個月,都在調試用戶體驗。
從使用行為來看,第一次接觸的用戶(廣場用戶)會特別關注能唾手可得的體驗。所以現在小程序的首頁有在線問醫生、線下找醫生、騰訊醫典的醫學知識。
圍繞這三個定位,團隊大量使用了NLP等AI引擎去做導診。一方面,可以釋放高端的醫生資源,另一方面,是讓用戶有更好的體驗和獲得感。
據了解,小程序里未來會上線新的一款功能,讓用戶可以查到自己的社保卡和電子健康卡。這樣,老用戶看過的醫生、關注過的病種、咨詢過的問題,復診的時候都能在里面查到。
這三個階段之后,醫療健康團隊還會嘗試有中國特色的醫療服務——連接親情、助力健康。以家庭為單位設計用戶體驗,慢慢培養用戶習慣,把以前對醫療的特殊需求,轉化為對健康管理的需求,讓一個人把一家人的健康管起來。
可以預見,隨著C2B打法的不斷深入,醫療健康團隊會和更多的C端產品產生交集。而擺在丁珂面前的問題是:如何提升團隊的跨部門溝通以及向產品“要資源”的能力。
如何理解“三橫兩縱”?
2018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丁珂談到了未來騰訊醫療健康業務的方向——聚焦在三個核心能力和兩個重點學科:包括電子健康卡、醫保支付等基礎設施建設,醫療AI以及實現醫學科普的騰訊醫典;兩個重點學科則是腫瘤和婦幼。
三個核心能力,分別輸出給不同的服務對象:助力政府的ToG服務、服務普通用戶的ToC服務、面向醫院和醫生的ToB服務。
丁珂說,“想要醫療長足健康發展,是解決發展不均衡問題。如果不能很好的解決問題,我們始終卡在一個問題上,做一個試點很容易,發揮互聯網作用很難。”
做試點電子病歷的基礎,做醫院信息化的基礎,醫生的專業能力,醫生、患者對互聯網服務的接納度,這些工作要很長一段時間。
在他的構想中,至少要3到5年。
“此前,我們一直講科技助力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現在科技助力很大的一個板塊在AI部分。如果學科帶頭人不拒絕AI,我們可以很好的發展。另外AI可以幫醫生更快去判斷,包括癌癥的早篩、智能導診,我們已經合作很多家醫院,可以解決信息不均衡性的問題,也可以幫助醫生團隊比較短周期在一個專業的領域提高效率。
據了解,騰訊覓影的AI導診已接入近300家醫院,累計共470萬次精確導診。AI影像已輔助醫生閱片2.7億張,服務近160萬名患者,提示高風險21萬次。
而且,丁珂把兩個學科中的腫瘤作為了醫療健康團隊的重心,“因為我們覺得國內在腫瘤方面的痛點最重,如果(患者)決策失誤后果很慘。”
因此,在這次會上,“騰訊覓影”發布了AI電子陰道鏡輔助診斷系統,利用AI技術進行陰道鏡下癌前病變的輔助判讀。除了宮頸癌之外,在其他重大的病種上,騰訊覓影都有產品落地。
在患者端,丁珂一直覺得,醫療的核心問題是信息不對稱,可能碰到7個醫生有7個不同的問題,患者要做決定,這個決定需要專業的支持。
他很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騰訊醫典是一個和其他產品屬性完全不同的“另類”,完全面向C端,未來會積累大量的用戶群。
騰訊醫典成立之初,光是調研就做了9個月,主要解決的問題是本地醫學科普知識體系化的缺失。
經過調研,騰訊醫典尋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框架體系,參考海外WebMD的架構,又做了本土化調整。比如產品抑郁情緒,英文語境里是babyblues,但是中文里沒有對應的詞語。所以,一開始,醫典的起步并不容易。
丁珂說,醫學內容的生產要結合好的體系,體現關懷感,并且和醫學的金規范對接起來。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但醫典已經到了“工業化”的內容生產階段,效率會加快。
成立到現在一年多的時間,騰訊醫典覆蓋了1000多個病種,大概已有超過4萬篇文章和專家視頻。
接下來,騰訊醫典的重心會在人性關懷方面,比如說以個人和家庭為單位,關注特定的疾病領域,把相關的科普體系建起來。
“我們希望能夠獲得大家的信任,當用戶遇到健康問題,我們能夠從健康顧問的角度提供建議,這是醫典的發展方向。”
丁珂透露,圍繞上述眾多的產品線,目前,團隊多數的精力投入是“C2B聯動的醫療體驗”,也就是怎么樣把患者跟核心的醫療資源更加高效地進行匹配。
他開玩笑說,C2B團隊基本上都是“007”的工作模式,但是整個團隊都很興奮。“我們兩周一個版本不斷嘗試,微信方面也非常支持,我們試了三遍,就已經知道這中間有多少東西要調,至少現在讓我們看到有可能讓匹配的效率往前推進一小步。”
商業不是醫療的唯一考核
盡管產品線眾多,但觀察騰訊在醫療領域的布局會發現,有個關鍵領域騰訊一直沒有涉足——醫藥。藥,是布局醫療繞不開的一個話題。
在騰訊舉辦這次大會之前,阿里健康剛剛發布了2019年的財報。財報顯示,阿里健康營收的大頭來自醫藥電商相關業務。
同為巨頭,難免會被拿來比較。簡單來說,騰訊和阿里在大健康領域的最大差異就在于布局環節的不同。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騰訊的強項在社交,在連接;阿里的強項在電商、在流通。這也就造成了,騰訊更偏前端,阿里更偏后端。
在采訪中,我們也曾就布局醫藥的問題詢問丁珂,畢竟阿里的醫藥電商已經形成了不小的收入規模。
他說,騰訊的醫療健康很少會直接碰醫藥電商。“從患者跟政府的角度來看,醫藥的問題確實不能回避。目前我們合作了400多家藥店,但就以醫藥電商為例,京東等合作伙伴足以支撐自己的發展。”
之前,京東宣布整合旗下醫藥零售、醫藥批發、互聯網醫療、健康城市等業務板塊成立“京東健康”,以“醫”、“藥”為核心,在醫藥電商、互聯網醫療上進行布局。
根據雙方5月10號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騰訊將繼續在其微信平臺為京東提供位置突出的一級和二級入口,為京東帶來流量支持。
所以,醫藥電商的問題,確實不需要丁珂花更大的精力去考慮。這就像一個拼圖一樣,缺哪一塊補上就行。
當然,丁珂也表示,下一步,騰訊的醫療健康會有“長處方”計劃,騰訊會動態判斷。“只要是跟我們的目標相符,我們不回避這個問題,這很漫長,要階段性足夠用,比我們做得好,我們都是合作。
醫療AI發展到這個階段,有一個問題其實很難回避,那就是盈利的問題。從商業模式的角度來講,互聯網巨頭大多以“連接”的技術見長,現階段能不能變現并不著急。與創業企業相比,互聯網公司的醫療AI產品大多只是為其產業鏈布局而服務。
騰訊的醫療AI可以依靠的是騰訊云,也就是說,醫療AI的業務可以和安全、云存儲等云的業務一起打包,提供院級的“互聯網+醫療健康”解決方案。
“我們在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有蠻多的項目,我們從來不會只從財務的角度去考核。能夠賺錢當然好,但我們也知道一個道理——糧草充足,兵馬才能跑得快,打仗才能更有信心。”
丁珂說,騰訊不缺項目,但是自己會刻意把研發和投入的比重壓成大頭,不會讓研發做得好的人去做項目,否則會少了更上一層樓的機會。
或許,騰訊的文化和基因里面從來沒有擔心過營收方面的問題,醫療團隊自然也是。
騰訊醫療的“科技向善”
前幾天,馬化騰的“科技向善”正式成為了騰訊新的愿景與使命。這點頗有向谷歌致敬的意味,谷歌的口號則是“完美的搜索引擎,不作惡”。
在這次大會的一個圓桌論壇上,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紐約大學教授PaulRomer曾說,在科技發展的同時,科技巨頭還有責任關照處于科技弱勢的人群,因為他們組成了數字經濟發展的規模市場,他們有義務在發展中分享成果。
在丁珂看來,向善都是有階段性的,但騰訊的底線是絕對不能做惡,同時積極參與在能力所及的事情。
“在醫療這個領域,鍛煉了產品方向,又帶動了生態的成熟度。我們幫政府去優化資源組合,讓老百姓有扎扎實實的獲得感。這個過程中,可能你投入是100,回報只有50、60。這都很正常,因為我們在摸索嘗試的階段,要接受成長的代價。”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