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池是一種很重要的光電探測元件,它不需要外加電源而能直接把光能轉換成電能.光電池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硒,鍺,硅,砷化鎵等.其中最受重視的是硅光電池,因為它有一系列優點:性能穩定,光譜范圍寬,頻率特性好,轉換效率高,能耐高溫輻射等.同時,硅光電池的光譜靈敏度與人眼的靈敏度較為接近,所以很多分析儀器和測量儀器常用到它.
光電池對入射光的波長的要求
沒有特殊要求,還要看光電池金屬板的材料,一般要能在金屬中打出電子的光才可以,這樣的頻率的光才對光電池有意義。
入射光的能量要大于逸出功,也就是波長要小于某個特定的值,這個值依照光電池材料。
光子能量公式E=hv中,一般頻率高的能量比較大,所以以能在金屬板上打出電子的前提下,波長越短越好的。
你用測試什么顏色的光就用什么顏色的光電池
人眼視覺函數曲線是350-750nm ,硅片接受的光譜是320-1100nm ,峰值波長是850 或者是940 ,硅片摻雜工藝不同。材料不同,峰值不同哦。還有750的。
單色的是紅650nm 綠520nm 藍350nm
舉個例子,我用一個普通的硅光電池 LXD55CE或者是 LXD66MK 的光電池 ,光譜是320-1100的 ,加一個視覺函數修正濾色片 他的光譜就回事350-750 ,原因很簡單,光源變了。它的接收帶寬就窄了。
在光電轉化效率上,自然光入射,若沒有修正濾片,同等光照下,他的轉換效率就比修正過的要高。
原因有兩點,
? ? ? ?1.光譜不同光電轉換效率不同。
2.光源強度不同,轉換效率不同。
光電池是利用光電效應原理制成的器件,所以要使光電池能將太陽能轉化成電能,入射光的波長要保證能使其發生光電效應,即,入射光波長對應的頻率要大于發生光電效應的極限頻率。
光電效應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而神奇的現象。在高于某特定頻率的電磁波照射下,某些物質內部的電子會被光子激發出來而形成電流,即光生電。光電現象由德國物理學家赫茲于1887年發現,而正確的解釋為愛因斯坦所提出。科學家們在研究光電效應的過程中,物理學者對光子的量子性質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這對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提出有重大影響。
光照射到金屬上,引起物質的電性質發生變化。這類光變致電的現象被人們統稱為光電效應。光電效應分為光電子發射、光電導效應和阻擋層光電效應,又稱光生伏特效應。前一種現象發生在物體表面,又稱外光電效應。后兩種現象發生在物體內部,稱為內光電效應。
按照粒子說,光是由一份一份不連續的光子組成,當某一光子照射到對光靈敏的金屬(如硒)上時,它的能量可以被該金屬中的某個電子全部吸收。電子吸收光子的能量后,動能立刻增加;如果動能增大到足以克服原子核對它的引力,就能在十億分之一秒時間內飛逸出金屬表面,成為光電子,形成光電流。單位時間內,入射光子的數量愈大,飛逸出的光電子就愈多,光電流也就愈強,這種由光能變成電能自動放電的現象,就叫光電效應。
光生伏特效應
當用適當波長的光照射非均勻半導體(PN結等)時,由于內建場的作用(不加外電場),半導體內部結區兩側產生電動勢(光生電壓),如將PN結外部短路,則會出現電流(光生電流)。這種由于光照引起的物質內部的電場的變化也稱光電效應,為了與引起光電子發射的光電效應有所區別,也叫內光電效應。在技術領域通常把上述現象稱為光生伏特效應。
PN結的光生伏特效應
設入射光垂直PN結面。如結較淺,光子將進入PN結區,甚至更深入到半導體內部。能量大于禁帶寬度的光子,由本征吸收在結的兩邊產生電子—空穴對。在光激發下多數載流子濃度一般改變很小,而少數載流子濃度卻變化很大,因此應主要研究光生少數載流子的運動。
由于PN結勢壘區內存在較強的內建場(自N區指向P區),結兩邊的光生少數載流子受該場的作用,各自向相反方向運動:P區的電子穿過PN結進入N區;N區的空穴進入P區,使P端電勢升高,N端電勢降低,于是在PN結兩端形成了光生電動勢,這就是PN結的光生伏特效應。由于光照產生的載流子各自向相反方向運動,從而在PN結內部形成自N區向P區的光生電流IL見下圖(b)。
由于光照在PN結兩端產生光生電動勢,相當于在PN結兩端加正向電壓V,使勢壘降低為qVD-qV,產生正向電流IF。在PN結開路情況下,光生電流和正向電流相等時,PN結兩端建立起穩定的電勢差V0。(P區相對于N區是正的),這就是光電池的開路電壓。如將PN結與外電路接通,只要光照不停止,就會有源源不斷的電流通過電路,PN結起了電源的作用。這就是光電池(也稱光電二極管)的基本原理。
金屬-半導休形成的肖持基勢壘層也能產生光生伏特效應(肖特基光電二極管),其電子過程和PN結相類似,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