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價格的產品在選擇的時候,諸多的消費者都會選擇大的,而不會選擇小的。就拿對電容的選擇來說,很多消費者都會認為容量越大,自然是越好的。因此會盲目的根據容量來進行選擇。而從專家的角度來說,在選擇隔直電容的時候,卻并非是越大越好。
所謂的隔直電容器就是指能夠對兩個電路之間進行隔離。這樣的隔離并非是將其所有的性能全部隔絕,而是能夠在隔離的同時承擔信號的傳輸性能、相對來說,傳輸過程中,電容越大,那么其所造成的信號損失自然是越小的。所以容量大更利于低頻信號的傳輸。但是這也會讓人產生誤解,畢竟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
電工和電子技術中的扼流圈。其利用電感對交變電流的阻礙作用制成的,有低頻扼流圈和高頻扼流圈兩種。低頻扼流圈匝數為幾千到超過一萬,對低頻交變電流有較大的阻礙作用,線圈本身電阻較小,對直流電阻礙作用較小;高頻扼流圈匝數為幾百匝,對低頻交變電流的阻礙作用較小,對高頻交變電流的阻礙作用很大。
因此在電子技術中,從某一裝置輸出的電流常常既有交流成分,又有直流成分。如果只需要把交流成分輸送到下一級裝置,只要在兩級電路之間接入一個電容器(稱為隔直電容器)就可以了。而相關的專家介紹,在選擇電容的時候,選擇容值最大的那個電容是最理想的隔直電容。
不過,雖然說理論上越大越好。可實際中電容大了,會有電感和漏電(電阻)。影響幅頻特性。因此,電容以頻段夠用為原則。
隔直電容選擇從理論上是容量越大越好,但是由于其存在一些潛在的威脅,因此需要根據實際需求來選擇,最好能夠選擇與其頻率段適合的為明智選擇。
隔直電容如何選取
不同容值的電容,其自諧振頻率不同。在自諧振頻率處,電容的容抗最小;低于自諧振頻率,電容工作在容性狀態;高于自諧振頻率,電容工作在感性狀態。
以muRata GRM155系列電容為例,1pF、10pF、100pF、1000pF、10nF電容的自諧振頻率分別為7054MHz、2240MHz、678.6MHz、245MHz、77.35MHz,容值越高,其自諧振頻率越低。(籠統地講:大電容通低頻,小電容通高頻)。
隔值電容選擇舉例
===============
如果信號頻率為2500MHz-2570MHz,查看電容的自諧振頻率:
6.8pF: 2821MHz
7pF: 2793MHz
7.5pF: 2631MHz
8pF: 2563MHz
應用準則【電容自諧振頻率略大于信號頻率】(或者【在自諧振頻率大于信號頻率的電容中,選擇容值最大的那個】),上面四個電容中,7.5pF電容是最理想的隔直電容。
工作頻率要保證在電容的諧振頻率點以下的線性區域內。見過別人設計的,GHz的用的100pF,幾十MHz用的10nF,按工作頻率算下來阻抗是歐姆級別的。
理論上越大越好。可實際中電容大了,會有電感和漏電(電阻)。影響幅頻特性。因此,電容以頻段夠用為原則。較粗的算法 1/wc 為阻抗。小到你可以忽略就行了。
電容自諧振頻率表:
設電路工作的頻率是f0,那電容此時的容抗為1/W0*C 。
隔直電容,顧名思義,交流是需要等效為短路,直流是可視為開路,起到 隔直 的作用。這就對電容的電容值有要求。一般電容的截止頻率 fc 為1/5 fo,這樣電路工作在 fo 是 電容的容抗便足夠的小,可以滿足 前面的要求了。
總體說來越大越好,計算時電容的阻抗(1/(jw*c))越小越好,一般到取c使結果為幾十就行了
隔直電容也叫耦合電容,它的大小主要是考慮頻率響應,它與前級的輸出電阻和后級的輸入電阻有關,一般考慮阻抗匹配,前級的輸出電阻和后級的輸入電阻相當。
簡單的選擇原則:RC>T
R:后級的輸入阻抗
C:耦合電容
T:截止頻率的周期
音頻電路中,電感是有目的的使用的,如電源濾波。還有輸出的感性負載時可以引用電感消除瞬態失真。
音頻信號中,隔直電容一般取值0.47u~4.7uF就行,用薄膜電容最好,CBB或同軸。音頻信號中旁路電容一般取值47uF~100uF,一般用電解電容,鉭電解更好。
12V,24V等低電壓供電端,一般加2200uF~10000uF的電容。音頻信號中,不能串入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