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智能手機中要用到十幾種傳感器,一部高檔汽車里可能應用了幾百個傳感器,一個現代化的智能工廠中用到的傳感器數量動輒以萬計。傳感器已經滲透到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賽迪顧問預測,“十三五”期間,我國傳感器市場年均復合增長率CAGR將達到31%以上。而根據《第三次工業革命》和《零邊際成本社會》作者杰里米·里夫金的大膽猜想,到2030年時,全球應用的傳感器數量將從2013年的35億個突飛猛進到超過100萬億個,人與自然環境將通過傳感器緊密相連。
“傳感器是提升我國現代信息技術、帶動產業化發展的最好突破口。”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王曦表示,“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傳感器整體起步較晚,我國與國外的差距較小,而現在正是由傳統向新型傳感器轉型的關鍵階段,布局得當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
中高端傳感器進口占比達80%
據行業統計估算,我國2014年敏感元件與傳感器銷售額突破1200億元;2015年需求量可達約652.9億個,增長率高于18%,銷售額將突破1300億元。目前,我國已有1700余家從事傳感器研制、生產和應用的企事業單位,傳感器產品達到10大類、42小類、6000多個品種。
中國傳感器產業已形成從技術研發、設計、生產到應用的完整產業體系,部分細分領域已躋身世界領先水平。但就總體水平而言,國內的傳感器產品仍以中低端為主,技術相對落后。中國市場上的中高端傳感器進口占比達80%,數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產品嚴重欠缺。
“國內企業的產品主要集中在低端的壓力、溫度、應變片等低附加值產品,近年內有幾家企業開始MEMS產品的生產,其中麥克風產品勢頭發展較好,但其他如壓力、加速度、陀螺等也是比較低端得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