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解質濕敏元件?
利用潮解性鹽類受潮后電阻發生變化制成的濕敏元件。最常用的是電解質氯化鋰(LiCl)。從1938年頓蒙發明這種元件以來,在較長的使用實踐中,對氯化鋰的載體及元件尺寸作了許多改進,提高了響應速度和擴大測濕范圍。氯化鋰濕敏元件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濕度變化能引起電介質離子導電狀態的改變,使電阻值發生變化。結構形式有頓蒙式和含浸式。頓蒙式氯化鋰濕敏元件是在聚苯乙烯圓筒上平行地繞上鈀絲電極,然后把皂化聚乙烯醋酸酯與氯化鋰水溶液混合液均勻地涂在圓筒表面上制成,測濕范圍約為相對濕度30%。含浸式氯化鋰濕敏元件是由天然樹皮基板用氯化鋰水溶液浸泡制成的。植物的髓脈具有細密的網狀結構,有利于水分子的吸入和放出。70年代研制成功玻璃基板含浸式濕敏元件,采用兩種不同濃度的氯化鋰水溶液浸泡多孔無堿玻璃基板(孔徑平均500埃),可制成測濕范圍為相對濕度20~80%的元件。
氯化鋰元件具有滯后誤差較小,不受測試環境的風速影響,不影響和破壞被測濕度環境等優點,但因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潮解鹽的濕敏特性,經反復吸濕、脫濕后,會引起電解質膜變形和性能變劣,尤其遇到高濕及結露環境時,會造成電解質潮解而流失,導至元件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