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電子產品制造中心,在互聯網+的沖擊滲透下,國內電子制造產品升級迭代得到全面提速;從傳統的SMT表面貼裝、電子材料、焊接點膠、測試測量,到火爆的電子制造自動化、LED觸摸屏、汽車電子、醫療電子、消費電子,國內電子制造領域全面出擊,緊緊追隨世界發展的腳步前沿。將于8月30日至9月1日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辦的第二十二屆華南國際電子生產設備暨微電子工業展會(NEPCON South China 2016),將打造具備卓越服務能力的展銷采購一體化平臺,為展商觀眾提供更舒適的觀展體驗。智能化是整體產業鏈的發展趨勢,而智能化帶來的必定是產業的細分和融合,企業跨界合作究竟是好是壞,我們將拭目以待。
當一家空調巨頭,號稱生產最好的手機,是不是有些廚師自封為頂尖時裝設計師的味道?不知道那些專業的手機霸主們如何評價,至少手機購買者可能會覺得有點搞笑。
不過,這未必就是笑話。
無論是實體經濟,還是虛擬經濟,關于多元化、智能化的謀劃和實踐,現在幾乎可以說是所有場合的陳詞濫調。
細數起來,多元化之路曾經是有過較大“分歧”的,比如反對者喜歡列舉的GE(通用電氣)。人們愿意拿韋爾奇掌舵時代的GE神跡來論說戰略、戰場的收縮,意味當然是多元化的反向策略,并且無關乎技術問題,先是家電事業的放棄,然后是尖端技術的割舍之類。典型的案例是核電業務的棄置。
想當初,GE拿捏著核電成熟且頂尖的技術,不僅公司核電部門的世界級科技大佬苦口婆心,各路諸侯也不忍心停滯探索。然而本著末位淘汰的原則(國內企業的理解是收拾員工,而不是裁撤部門),面對核電未來不確定的環境(比如民眾)憂慮,韋爾奇斷然縮減,甚或是取締了核電事業部門。直到最近,GE似乎還沒有停止與多元化逆向的策略,像類金融業務的分拆、出讓等。
回到國內,普遍的現象則是完全相反。不僅是大型企業集團,連一眾中小型公司邁向多元化的腳步儼然一副停不下來的樣子,佐證可以在公開的上市公司公告中輕易看到:各種和自身原有業務不相干的投資、收購層出不窮。
面對截然相反的多元化態度,理性地看,優劣實際上很難判斷,雖然熟悉的主營業務都運營不好的家伙們到處伸手陌生行當有些讓人擔心,但客觀來看,智能化的“未來”必然導致多元化趨勢難以避免。不妨以智能家居為例。
籠統地講,智能家居是利用計算機技術、數字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等人工智能集成,將與家庭生活密切相關的事項,如防盜、家電控制等子系統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主控平臺(無論遠近),實現家居生活更安全、更舒適。這意味著,“房地產”必須從現有的水泥鋼筋,以及管線布置等業務跨行當、跨門類地延伸開去,同樣的預示無疑是,智能化必然驅動多元化。
事實上智能化遍及各個領域,大到醫療養老事業,小到生產線的智能管理,甚至是一部車的智能控制系統,因之技術和產業的多元融合已經是必然之路。很有可能就是這樣的現實原因,空調生產企業的強人才決心殺進競爭激烈到無以復加的手機市場。
顯然,“互聯網+”也好,智能化驅使下的融合也好,“多元化”是避不開的課題。然而,倘若以此推出論斷認為,那些與多元化道路“反向”的決策背離了發展趨勢,卻難說就是公允的判斷。問題的實質不是多元化,而是如何實現多元化。
簡單說,家電廠商與其各自為政折騰自己的手機,不如建立標準,然后把智能化操控的重任交付專業機構,又或者聯合出資,進而攜手相關業務強勢的業者共同打造智能化平臺和終端等等。類似的實踐,相信比起自己茫然進入、重起爐灶來,必定會是更優的選擇。
的確,多元化并非事事躬親過問,樣樣親自動手,誰聽說過好的廚師為了美味親自飼養家畜呢?以前人們關注產業鏈,隨著人工智能的介入,舊有的產業鏈認知當然也需要重新定義,也許是和細分產業沒有關聯的技術,但在宏觀層面上卻可能不是那么容易分離開來……
是的,我們是在說生態鏈,就如兔子不食蚯蚓,但蚯蚓卻是草食動物的天然助手——它是草本植物最佳的生產助理。在它們看似不相關的表層背后,有著實質性的緊密關聯。現在的細分產業之間無疑有著類同的關系,好的生態鏈,必然互利互惠。
撇開這些一般的演繹,微觀透視企業生態鏈條,我們能找到更好的實例。就說汽車集團吧,總成巨頭不是可以將變速器、蓄電池又或者智能控制的軟件系統研發等托付給分散的業主嗎?這些非多元化、專注于一門絕技的業者做得更好的概率更大,您甚至可以優選多家同質企業,既在資金、技術上幫助它們成長,也在研究探索上理性助推它們的競爭,從而達到整個鏈條的最優化整合配置。
故而,生態化網絡以及鏈條的共推共建不失為更好的選擇。
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悄然拉開帷幕,想第一時間獲取最新市場動態,領略尖端科技產品,并拓展人脈商圈,請關注將于8月30-9月1日開啟的NEPCON South China 2016電子盛會。無論展商買家還是專業觀眾,都會從中受益匪淺。作為電子行業供應商與用戶間深度交流的平臺,NEPCON South China前進永無止境,其將繼續扮演好貫通四方,連接中外的橋梁,為未來華南乃至整個中國的電子制造產業轉型升級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