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譽參半的華為,是中國IT產業乃至整個中國商業領域獨一無二的神奇存在。
它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個在通信產業、IT產業、消費終端產業均舉足輕重的大玩家,然而它在中國市場上的品牌形象卻很分裂——
1、對于中國大多數企業家來說,華為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傳奇,高山仰止,其創始人任正非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膜拜對象;
2、 對于IT圈和通信圈的從業人士來說,華為是一個令人不愉快的存在,有錢任性,看不慣卻又拿它沒辦法;
3、 對大多數聽說過華為卻又不甚了解的吃瓜群眾來說,華為則是民族驕傲,碾壓美帝氣勢磅礴,為國爭光古今第一;
4、 對普通華為員工來說,這是一個令他們眷戀又無力吐槽的東家,擰巴又熱愛。
過去一年,發生在華為身上的贊譽和負面尤其突出,一年到頭都在風口浪尖上,一會兒是引領全球5G標準的民族英雄,一會兒又是制造“34+”冷酷無情的雇主。但華為似乎并不在意,我行我素,任憑坊間東南西北風勁吹,不解釋不辯白,埋頭賺錢。
3月31日,華為正式發布2016年度財報,盡管其中很多數字從年初就已經被外界了解,但營收同比增長34%達到5216億元(751億美元)、研發投入高達764億元(110億美元)這兩個數字,依然讓這份財報引發了各種熱議。
很多人感慨,真是財大氣粗敢投入呀!
也有人說,華為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只有0.4%,增產不增收,華為卻投入巨資在研發上,是未來運營商市場增長乏力、在云端又遲遲沒有發力等幾重壓力下有點焦慮的映射。
實際上,華為2016年利潤率7.1%,數據很健康,從全球500強來看,也屬于不錯的利潤率。
更多挑戰來自內部。有一些員工問,華為研發投入那么多錢,到底做出了什么東西?值不值?
華為輪值CEO徐直軍的說法是:“華為沒一個領域的研發投資比別人大,只能終端跟蘋果三星比少得可憐,無線領域跟愛立信比也少,在路由器領域跟思科比也少得可憐。但是總數加起來很大。不能把to B研發投資說成to C的,把to C的研發投資說成to B的。”
“華為的研發投入是否屬于過度投資?
后續華為還會持續這種力度的研發投入嗎?
在全球傳統高科技企業被大大小小的互聯網精英擠兌到犄角旮旯艱難度日的今天,如此大手筆的投入會不會成為華為的一個負擔?
全球科技巨頭的研發投入規模
先看一組數據,全球高科技行業的頂尖公司在2016財年的收入規模和各個公司的研發投入規模。
從這一組數字,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1、全球高科技企業中,營收超過800億美元的超級大公司有4家,蘋果、三星、Google和微軟,都擁有強大的核心技術創新能力;700億~800億的企業2家,IBM和華為,前者是百年老店、活著的傳奇,后者立志要做一個“活二百年的公司”。
2、領頭羊都舍得花錢投入研發——全球高科技企業中,研發投入超過100億美元的僅有6家,三星、Intel、Google、微軟、華為和蘋果,表明“密集投入”是具有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的優秀企業的引擎。
3、可持續的大規模研發投入,保障可持續的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從而保障可持續的大規模營收。僅靠模式創新,不重視核心技術,在股市上可以表現優秀,但很難成為真正的“巨無霸”;
4、華為營收規模已經是全球第六大了,確實是一家大公司、確實是全球高科技產業舉足輕重的大角色;
換個更直觀的形式來看這張表,2016財年全球科技企業研發投入占比是這樣的:
從這張圖,又可以得出一些新的結論:
1、卓越的公司,都對研發重兵投入。從研發投入在總營收盤子中的占比來看,除了蘋果這個傳奇另當別論,占比較高的高通、Intel、Facebook、Oracle、華為、微軟、Google和思科都是各自所在領域的楚翹,且具有難以替代的競爭力。
2、基于全球化視野、國際化水平的研發投入布局,才能催生出難以替代的核心競爭力,才能有真正的戰略自信,不跟風不借勢,帶著理想主義情懷踏踏實實搞主航道。
?
炮火里打出來的教訓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經感慨,自己到了57歲才成熟,才對許多事情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掐指算來,那應該是他寫下《我的父親母親》的2001年。
感性世界的苦難,往往會讓理性世界更加清晰。在外界看來,彼時華為已進入盛世,而他思考的卻是:如果華為的冬天來臨該怎么辦?華為如何才能持續成長,而不是一個短命的流星?
這一系列問題的根本,可以歸結到一個點上:推動華為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正是這個階段深深的思考,讓任正非第一次對華為的成功有了理論層面的總結,并在其后的全球化征戰中持續被實踐雕琢、檢驗、豐滿,最終形成了被華為核心管理層一致認可的華為持續成長關鍵因素,即緊緊圍繞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做好了三個事情:
1、持續28年,聚焦數據傳送管道,把握住了戰略方向,沒有追風口;
2、合理的價值分配,撬動更大的價值創造,構建了良性價值驅動;
3、持續壓強投入,厚積薄發,實現突破
放到企業管理的教科書中,華為總結的這三點并無特別無人之處,不過就是戰略、人力資源、資金,但凡企業都離不開這三點。但華為的這些總結不是“宣傳出來的”,也不是MBA教科書上搬過來的,而是硝煙彌漫炮火連天中“打出來的”,是華為基因精髓的最生動映射,真正的華為獨家秘笈。
“為什么“持續壓強投入,厚積薄發”是華為持續成長的三大關鍵因素之一?
這源自任正非的一個強烈認知,
“泡沫經濟對中國是一個摧毀,所以我們就一定要踏踏實實搞科研”。
他所說的科研,既包括支持今天產糧的產品研發,也包括面向未來的基礎研發。
4、多路徑、多梯隊、密集投資
坊間有這樣的說法,只有華為不想做的,沒有華為做不成的。這個說話雖然稍有夸張嫌疑,但基本面是有的,刻畫的是華為強大的產品技術體系。下圖為華為產品技術體系的描述。
華為研發費用的83%投在產品開發上,其載體是華為P&S,即產品及解決方案部,目標是保障今天能夠有足夠的工具去打更多糧食。
而華為研發投入的重點,早已經不是把產品做出來,而是做更好的產品、更美的產品?!叭A為最重要的基礎就是質量,華為堅決不走低價格、低成本、低質量的道路,這會摧毀華為二十多年來的戰略競爭力量?!边@是華為曾經的沉痛教訓,也是華為后來得到客戶認可的戰略競爭力。所以,華為要打造更高質量的產品體系。
華為還要做更美的產品。例如法國美學研究所聘請了前迪奧總設計師來擔任總設計師,把奢侈品的美學設計用到工業產品中來。
5、踏實學習西方思維及模式
華為從外企圈里殺出來,一路上的對手個個來頭不善,朗訊、阿爾卡特、摩托羅拉、諾基亞、愛立信,都是豪門巨戶且底蘊深厚,華為是一邊打一邊學成長起來的。
在這個邊打邊學的過程中,華為深深認識到,沒有理論的創新是不可能持久的,也不可能成功。做出理論創新的前提,就是長期且大筆的基礎研發投入。
基礎研究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個基礎理論,變成了大產業要經歷幾十年的功夫,但凡求短期收益、計較短期投入產出比,就不可能去投入基礎研發。從投入的角度,企業需要足夠的戰略耐心,板凳要做三十年冷。
在這方面,華為應該是中國最有戰略耐心的企業。目前,華為13%的研發費用投入在面向未來的基礎研究方面。華為的2012實驗室以及思想研究院,就是這個戰略耐心的最主要載體。
華為在海外16個城市建有研發機構,例如莫斯科數學研究所、法國美學研究所、倫敦光網絡研究所等,同時也在國內8個城市建立了研究所,秦淮河燈影里的南研所、都江堰邊上的成研所、八百里秦川的西研所等。而海外研究機構中外籍專家占比超過90%,真正做到全球化投入,防止陷入“中國風”。
任正非曾經很不客氣地說,華為就是唯一接受西方思維及模式建立起來的公司,希望為中國公司作一個榜樣。
6、華為研發體系6大挑戰
然而,華為研發體系面臨著巨大變數和挑戰,甚至有這樣的說法:華為有世界級的投入,卻沒有世界級的產出。這個說法當然有點過,但華為在巨量研發投入后,在整個研發體系的不斷改良方面,確實有很多功課需要去補齊。
1、與蘋果乃至Google、Facebook等企業相比,華為的研發投入產出比還比較低,甚至有說法“內部損耗嚴重”。光有熱情、理想、投入還不夠,華為尚需要在研發精細化管理方面大幅提升。
2、華為8萬多研發人員,過去的成功和輝煌令許多華為“老人”傲慢、封閉且不自知,不愿與時俱進。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34+”和“40+”,不過是個案,卻在內部引起巨大反響,就是這種心態的映射。
3、去年有媒體熱炒華為“進入了無人區”后面臨“無人可追”的迷茫,但實際上目前為止華為并沒有形成屬于自己的真正技術壁壘,在這個big shift大轉型時代,華為研發體系尤其需要不被忽悠,看準方向,堅定投入,快速形成智能時代領先的核心技術能力。
4、華為研發隊伍主體源自運營商領域,對于新興技術的認知和理解確實有差距,如何完成整個研發團隊向新知識體系的遷移,挑戰巨大。
5、華為必須對傳統的KPI體系進行變革,以適應新時代、新技術體系、新技術隊伍的需求,以靈活機制來保障優質資源投入到探索性項目上。
6、華為還有一個“罩門”,就是原生態文化太過強大,例如膠片文化、唯上文化等、螺絲釘文化等,外部引入的專家適應起來困難。從前幾年的數據看,外部專家留下來的概率偏低。即便留下來的,其中也有一部分難以發揮價值。如何留住這些優秀人才并給予他們發揮的空間,對于現有華為管理體系,也是不小的挑戰。
7、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華為每年營收增長超過20%,這種近乎野蠻的成長已持續4年,接下來的日子還會繼續風光嗎?
今年“三十而立”的華為,會不會遭遇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大逆轉危機?
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有大成。華為的主業是聚焦“管道”,如今是云的時代,“管道”是否已經淪落為夕陽產業?
如上圖所示,全球ICT基礎設施整體市場空間從2015年的 8,089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10,344億美金,年復合增長率為5%。而華為可參與市場空間從2015年的 2,804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3,972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6.8%。
同時,大聯接時代和全場景智能生活中,智能終端向手機外延伸,邢臺多樣化、端云協同,將帶來超過6000億美元的市場空間,這也是華為未來的重要增量市場。
天地如此之大,世界如此廣闊。
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站在一個良好的平臺上,不用擔心世界不夠大,只用擔心自己努力不夠多。華為最新的發展藍圖非常清晰, “要立志為人類的發展作出貢獻?!?/p>
在去年10月底的研發將士出征大會上,在慷慨激昂的《黃河之濱》音樂聲中,任正非講了一段話,可以說是“為人類發展作出貢獻”的闡釋。他說:“當前‘天氣預報’絕大多數都是美國作出的。美國不僅集中了大量優秀人才,而且創新機制、創新動力洶湧澎湃。我們要敢于聚焦目標,飽和攻擊,英勇沖鋒。敢于在狹義的技術領域,也為人類作出‘天氣預報’?!?/p>
可以預見,未來的華為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