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制造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對提供底層技術的半導體產業來說,由于涉及自動機器人、物聯網以及大數據分析技術等,所以,在工業的生產制造、倉儲、物流,甚至產品設計流程進行改造時,就需要廣泛采用微電子產品(如處理器、傳感器和微控制器等)。而全新市場需求必將推動各種微電子產品在技術層面的改變,進而驅動半導體企業在產業層面做出調整。在為半導體業提供市場機會的同時,也重塑著半導體產業。
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而我國自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發展規劃之后,一場中國的工業4.0變革也在醞釀啟動。這是一個巨大的而且難得的市場機遇,搶占制造業新一輪競爭制高點。盡管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起步較晚,與國際先進水平有顯著差異,中國半導體企業仍應當抓住這個難得的時間窗口,在技術與企業運營層面做出相應調整,而不應錯失發展機遇。
而在新需求之下,形成技術趨勢:工業4.0環境下的這樣一種“云網端”系統結構的搭建,無疑會對底層的半導體技術形成新的更高要求??偨Y起來,大致包括幾個重要趨勢:首先,工業以太網的建設需要支持多協議的通信芯片。具體而言,包括生產設備聯網實現自律協調作業的M2M,通過網絡獲取大數據的應用、開發、銷售、ERP、PLM、SCM等業務管理系統與實際生產過程之間的協同。因為現代智能工廠有四大關鍵點:一是要連接所有網絡以拿到數據;二是要有智能機器;三是大數據,將所有設備、所有人連接后,所有數據都大批量傳送到智能終端上;四是分析,得到數據后從中抓取出對應的趨勢來,提高設備狀態的檢測和預測。要確保上述要點的實現,有專家認為:“高速傳輸、大數據、保證實時性安全性和節能均十分關鍵。而這正是工業以太網構建的要旨。”然而,不同廠商支持的工業以太網標準各不相同,這就需要開發同時支持多協議的通信芯片,當然開發過程中需要考慮以太網協議的實現、應用開發、硬件開發、一致性測試等,從開發到量產需要很長時間。
其次,端一級的智能機床、機器人等,需要高性能、低功耗、安全性的芯片產品支持。在工業4.0中,連接到網絡的設備無所不在。一方面,巨大的網絡和大量的聯網設備必然產生巨大的能耗;另一方面,高度智能化環境下的數據和信息安全是物聯網發展的基本底線,物聯網環境下敏感數據量越大,風險就越大,比如數據、ID、IP被盜用,數據被偽造或篡改,設備、服務器和網絡被惡意操縱。因此,能效和安全是決定工業4.0實施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最后,高集成度也是應對工業4.0時代的必備條件,比如越來越多的半導體供應商開始將MCU與傳感器加以整合。在工業自動控制系統中,傳感器當處系統之首。類似于感官系統的傳感器能快速、精確地獲取信息并經受嚴酷環境的考驗,是自動控制系統達到高水平的保證。可以說,沒有眾多質優價廉的工業傳感器,就沒有現代化工業的生產體系,更別談工業4.0體系的構建。此外,具有低能耗、低成本、易使用和泛在感知等特性的無線傳感器網絡正在快速崛起,使傳統實踐中因成本等因素未能實現在線檢測的某些重要工業過程參數的測量成為可能。
總而言之,工業4.0帶來的技術發展勢必讓半導體企業在企業架構上做出一系列新調整,以適應新的市場形勢。這對于電子廠商來說,未來的挑戰會更大!但是,機遇也是更大!
工業4.0鬧革命:將如何影響行業與人?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預言未來就像是盲人摸象,雖然不知道它的全部但是總能猜中其中之一。
在過去的一年里,世界依然保持飛速發展。人們盡享網絡時代帶來的便利,基于互聯網,每件新鮮事,從流行的口頭禪到新誕生的時代領袖都成為朋友圈里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然而在日新月異的發展中,信息時代所孕育的科技爆炸,已悄然推動人類邁入一個嶄新時代的大門。
德國已經開始升級工業革命4.0
工業革命4.0(Industry 4.0)首次提出是在2011年的漢諾威工博會上。工業革命4.0,簡單說即是利用網絡和云科技,將更為龐大的機器群連接起來,讓機器之間自相控制,自行優化,智能生產,大大減少從事重復勞動和經驗工作的人力數量,使生產質量和效率提升到一個新階段。具體的實現方法是基于信息物理生產系統(CPPS)和它的五級結構(5C),即連接(Connection),轉換(Conversion),中樞處理(Cyber),認知(Cognition)和構建 (Configuration)。
連接(Connection)是實現整個生產結構變化的第一步。通過把數量龐大的機器和嵌入式系統進行全面無縫連接,達到機器向控制中心反饋,或者機器對機器(M2M)交換數據的目的。而要為基數龐大且不斷增加的機器群建立物聯網(IoT),則需要網絡科技和設備制造工業的協同變革。就網絡而言,原始采用的互聯網協議(IPv4)數量遠遠不能滿足,需要過渡為地址資源更加豐富的物聯網網絡協議 (IPv6)。硅谷早在2009年就已經提倡世界范圍的網絡協議升級,目前這一計劃在諸多國家進展順利,為工革4.0打下了堅實基礎。
另一方面,制造業需要進行機器革命,為機器和設備植入合適的傳感元件來幫助完成機器之間的生存感知和信息傳遞。蘋果為了給其移動設備添加支付功能 Applepay,在iPhone和iWatch內植入的近場通信技術(NFC)感應卡就是一種低成本、且完全滿足其功能特點的傳感元件。相應地,實現 M2M需要為每臺機器甚至機器的每個關鍵部件都植入既滿足鏈接功能,又兼顧安裝及運行成本的可讀或讀寫功能傳感器。要帶動這一大規模的機器革命,尤其需要機械與自控界旗艦企業(如西門子、通用電氣)的大力支持和倡導。
實現了IoT意味著高度自動化的到來,機器(已可稱為機器人) 之間可以直接傳達命令甚至多級別命令來達到自相控制。這樣一來,曾經的中間媒介——人,就可以脫離接受一臺機器信息,分析決策然后為下一臺機器進行相關操作的勞動環節,而將更多以遠程化、分散化監控的形式存在。人在接受和分析信息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偏差和錯誤,建立機器之間的直接傳遞還可以避開這一環節。當然機器間傳遞必須準確,不僅僅是簡單的數據交換,還要有通過數信轉換(Conversion)將數字轉為有意義的信息,使得控制、設備與智能生產應用之間相互理解。既然如此,選擇和使用通用的信息交流標準也就成為這一結構的關鍵?,F行技術中,08年開放的MTconnect已經作為信息交流標準被制造業廣泛應用了,也就是說這一過程已經有了實現方法。
除去一般操作的全面自動化,工革4.0的另一大特點是設備運行狀態數據將以經驗的形式存儲于中樞系統(Cyber)中,而云端則擁有更多同類設備的歷史記錄。通過大數據分析,中樞系統可以建立設備裝置的經驗運行模型,從而完成過程模擬、以及更為高級的設備行為預測。不僅僅是問題的實時通報,計算機可以做到根據細微變化而自行完成健康監測,包括諸如老化、零件磨蝕等維護和經驗問題的預判。
同時,中樞系統還將不斷向人類或自身進行經驗學習,自我豐富知識。CPPS會通過認知(Cognition)過程對獲得的數據信息和模擬決策結果進行評估,然后以合適的方式呈現給具有專業經驗的人或設計者,經由人判斷后做出選擇支持計算機的結論或為它更新問題分析標準。人機交互結果反饋回到中樞系統,再由中樞積累這些反饋的信息,進行自我構建(Configuration),自我完善后的系統會越來越精準地完成將來的工作。
機器自相控制管理、自動化與自優化大大強化了資源的有效利用,從而打破傳統工廠集中控制的生產結構。在自動生產前提下,具有高效和節能優勢的微型反應器、微型生產裝置將得以充分利用(細化生產規模)。例如,龐大數量的微型反應器(Micro Reactor)可以取代單個大體積反應器,這樣做的優勢是微量反應相比大范圍粗糙接觸反應將進行得更加徹底,更加高效,降低投入、減少浪費,提高生產力。同時,細化生產規模還可以讓生產更快地適應市場,根據市場需求量精確地調整生產量,最大程度消除生產過剩。另一方面,人機交互的遠程化和分散化也方便用戶更近地參與生產,使得訂單更加精確,并可以根據用戶自定義參數而進行調整,變得富有個性化。相信不久的將來,人們便可以通過APP客戶端選擇模型或輸入簡易的構建程式來生產符合自己訂制的產品。
最終,生產規模細化和精確生產,促使大型工廠將轉化為更多更加靈活的小型自控工廠。借助網絡和云技術則可以實現跨越地區對這些散布開來的不同工廠進行生產同步調整,這樣的跨越甚至是可以跨越國家界限和公司界限的,工廠內部不再集中大量的工人,員工也可以分散在世界各地直接根據自己的權限對工廠進行操作。這些新的“無人作業工廠”被稱為智能工廠(Smart Factory)和全球工廠(Global Factory)。笨重臃腫的集中控制被靈活精準的智能自控取代,生產集中轉為生產分散,生產資料重新分配并帶來了社會結構和社會產業資源比重的調整。
工業革命4.0對各行業會產生不同影響
隨著新技術的到來,新行業和新技能人才將會分配得到部分社會資源,并逐漸增大持有比重,相對成熟的行業將慢慢衰退,而后維持剩余持有資源的平衡。
其中,二次工業革命誕生的產業如電力、化工、冶煉等行業,其發展在信息革命中到達頂峰,而在智能生產時代將逐漸減小社會產業比重。需要說明的是,社會產業比重并不與其社會重要性成正相關,例如農業(包括漁林牧)作為人類社會的基礎產業無論在任何時代其重要性都不言而喻,但隨著社會多元化和生產力發展,農業在社會工作的占比越來越小。同理,能源及基礎工業隨著人類社會上層建筑的升級會占有越來越少的社會比重,其社會位置也逐漸趨向于工業革命之后農業和手工業所處的位置。
這樣的轉型必然導致基礎工業原從業人員流向新興領域,留下少部分人繼續從事本行業工作,以分食和平衡新行業和現有行業結構重組帶來的社會財富比重變化。不過,從原有行業中脫離并不意味著增加社會就業壓力或者社會負擔,因為資源重組本身就帶來了新的契機,部分人或許會因為社會分工重新洗牌而獲得更好條件。因此,學習新技能并積極完成轉型是傳統行業從業者應具備的心態。下文將推測和列舉工革4.0后教育發展方向。
留下繼續從事傳統工業的人,因為同行業者的離開而可以繼續握有相同或者比之前更多份額的社會財富。堅守并不意味著從業者應順從行業老化的趨勢,而應該看到變革所帶來的進步和便利,或許可以利用新模式把自家行業上升到新的高度。典型的案例是手工業在網絡時代環境下利用新技術和新社會需求而重新變得“昂貴” 起來,比如3D打印幫助完成了復雜、精細模具的建造,使得手工業者可以完成更為復雜和更具想象力的勞動;而新的社會需求衍生出的供給模式(比如離線商務模式,O2O)也為小型作坊的推廣和供銷帶來了方便。
在集中工廠變為分散工廠之后,物流行業也面臨全面轉型的巨大挑戰,傳統以集中為主要模式的供應鏈管理將會因為要適應小型化、分散化、個性化生產而逐漸被打破。與這次工業革命方式相同,供應鏈體系需要更多的實時數據追蹤,并依靠數據分析幫助實現快速決策。不過處在計劃制定與決策層面的物流行業者并不會大幅減少,因為目前計算機還無法做出超越經驗推斷的更高級思維。但是無人機技術包含在物聯網和四次工業革命范圍內,也就是說運輸方面的人力將有縮減的趨勢。
至于處在生產下游,直接面向消費者的零售行業,隨著客戶直接介入生產進行訂制,以及供應鏈依靠IT管理適應直接銷售這兩點的逐步實現,將變得越來越薄弱。但零售行為本身作為人類生活文化的一部分不會消失,B2B的銷售方式和其所涵蓋的資源關系網也依然會為這個行業繼續提供便利。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即網 絡 革 命中發展起來的行業,以IT為代表,將在工革4.0的進程中達到鼎盛,但也同其他行業的歷史規律一樣,會在四次革命的末期迎來衰退。配置自動化、構建信息物理空間、編織更為龐大而有序的網絡需要大量IT人才的努力和付出,在早期安全性薄弱,機器仍處于經驗積累的階段,其他各個行業都需要計算機信息領域人員的技術支持,這些技術支持現在或以IT部門存在于各個公司中,或以外包形式交由專業的信息服務公司處理。不過隨著物聯網絡的建成,社會不再需要過多的基礎建設者,企業也不再需要獨立支付的IT部門,此時就是行業衰退的開始。多數企事業單位的IT人員需要考慮轉行,剩余的人將集中于大型的網絡科技和信息技術支持公司繼續從事升級和維護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原先從事計算機行業的人轉行優勢明顯,因為未來人才的基本要求便是計算機化思維 (ComputerizedMind)。
同樣,最近兩年來占據北美職業人才需求量前列的數據分析和大數據行業,作為社會轉型階段的重要角色,也會在工革4.0的完成過程中慢慢減小社會比重。現在網絡時代發展接近末期,人類社會所創造的數據信息量變得比歷史的任何時候都要龐大。在2014年,世界上平均每天約有2.3x10^21字節的數據被創造出來,而20年前,全世界的總數據量還不到2.5x10^18字節。面對快速更新的巨大信息量,大多數行業過去以領導者個人經驗為依據的決策,在未來將被更多時候以數據分析結果為主要參考標準。前述從中樞處理到自我構建(Cyber-Cognition-Configuration)的三級結構正是數據分析的計算機物理系統實現,在幫助締造這三級結構的過程中,數據分析行業起到了重要的先行和構建作用,而在其實現以后,需要的人力數量便會減少。
上述論斷似乎帶有當代領軍行業正在奮力為自己挖掘墳墓的悲觀色彩,實則并非如此,先進生產力的本質是為人們提供更好的生活。所以與其說為自己挖掘墳墓,不如說為整個社會建造地下宮殿,而挖掘開發的龐大空間資源,將會為建設者自身創造新的發展環境。
除此之外,包括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在內,人類的生存活動都受到新工業革命的影響,不再贅述。
未來人應具備的能力和教育的方向
作為工業革命4.0智能時代,科技人才應該具備的兩個重要技能即是計算機化思維與數據分析能力。
既然無論對于生產者、管理者還是用戶,介入生產過程同機器直接進行交互是本次工業革命的一個重要實現結果,那么只有對交互方法的正確理解才能有助于準確傳達和接受信息。就好比人們通過掌握外語來與其他國家的人交流一樣,學習計算機的語言,理解計算機的思維才能更好地享受物聯網和計算機物理系統帶來的便利?!?/span>
在信息時代,人類發明并建造計算機,努力對其開發和優化,好讓計算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類行為,模擬人類的學習和表達過程;在智能時代,計算機的認知能力開始超越人類的個體經驗,甚至可以為人類行為提供幫助和預測,所以人應該轉變觀念,從過去的驅使計算機理解人類行為變為主動學習和理解計算機的思維方式。因此,理解計算機思維以及懂得程序編譯的人,將更容易從事各個領域的工作。
數據分析能力也同樣為理解和確認計算機的分析方法提供幫助,并成為輔助計劃者和決策者順利安排計算機完成工作的有效工具。因此,IT和數據分析行業的工作者,在未來無論是繼續從事本行業還是投身于跨界行業都是極具優勢的。而在這兩類行業衰退之前,其他更早開始面臨挑戰的行業應看到這些能力的重要性,積極學習,增進相關知識的了解,以適應未來改變。
此外,藝術、體育及文化生活相關的思維意識和能力也將成為判定未來人才的重要標準。這里所說的藝術能力并非完全的藝術消費品(如傳統油畫、音樂會)鑒賞能力,而更多的是藝術化表達能力和概念設計能力。隨著人類生活的多媒體高信息化發展,簡易直觀的文字表達顯現出傳遞方向單一、傳遞信息模糊和接受體驗差等問題,在表述上失去優勢,而高度結合美學與文化的表現形式如動畫、人機交互應用等則越來越受到歡迎。麥肯錫公司就曾經為了加強報告的表達性,而調整內部人才的比例,削減了工商管理碩士(MBA)的比重,增加招收了更多的藝術學碩士(MFA, Masterof Fine Art)。
抽象化表達與文化、情感的體驗是(至少下一個時代內)計算機無法取代人類完成的,這也成為藝術、體育及文化生活相關工作技能重要的另一個原因。而美學與文化設計是可以建立在現有功能的基礎上的,企業可以成立專門的藝術部門來完成企業文化與日常生活的結合,為自身和用戶帶來更多精彩體驗。
比如谷歌主頁現在每天帶給人小感動、小驚喜的GoogleDoodles 就正是Fine Art的實際應用。Google Doodles根據新聞或當日歷史事件編繪制作,包含從人文到科技各個領域,它引發用戶的觀看興趣,并引導觀看者進行相關知識的搜索。無形中為社會和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新鮮感與正能量,也為自己贏得了更好的用戶體驗。
高速學習、分享教育、跨界整合會成為工革4.0完成時期人們必須掌握的能力。大型在線教育模式(MOOC)現在已經非常成功地突破了傳統教育的框架,這使得更多的成功者和領頭人可以隨時通過網絡傳播自己的經驗。傳統教師大多數因為需要為教育事業貢獻而停留在學校中,缺少社會實踐,傳授學生的內容限制性較強,甚至很多只在做題與應試技巧上,難以真正高效和準確地培養人才。相比而言,未來受教育者(其也可以通過分享自身經驗變成他人的教育者)可以更多地自主選擇,接受來自更大范圍的優秀人才直接分享秘笈,快速深入不同領域,以實現個人從事多個行業的能力,并能把不同行業結合發展,衍伸創新。所以,學習、分享、整合,不僅僅作為技能,也是一種未來生活的基本素養。
最后提醒讀者,不應誤認為世界將迎來自動化而放棄努力工作和經驗積累,本文關于工業革命4.0的介紹和展望,是為了讓我們可以在忙碌中給自己一些思考的閑暇,提醒自己方向和目標,讓未來的工作和生活更有理論基礎,不至迷惘?;蛟S在看過本文后能對未來20年的職業生涯所做工作的意義和目的有新的認識。畢竟要實現工業革命4.0,靠的正是每一個人的努力,團隊合作,以及整個社會的相互協作。
信息開源與產業結構升級是世界發展的趨勢,在這個趨勢里,中國絕不能自我封鎖,放棄與世界交流。回望200年前,當歐洲開啟航海貿易熱潮之時,中國的閉關自我保護,終于換來了自科技至生產結構的全面落后,淪落為世界底層的工具。而今我們奉開放為國策,更應該積極響應連接世界的偉大工程,利用我們的集中優勢,在人類實現連接的的道路上成為功臣和先驅,而不是集中力量去修筑一座長長的隔離墻。
空談無用,看工業4.0時代哪些行業會賺大錢
在國家的升級戰略中,讓企業進行智能化、工業化相結合的改進升級,是中國企業更好提升和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去年10月,中德政府在第三輪磋商后發表《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宣布兩國將開展“工業4.0”合作,該領域的合作有望成為中德未來產業合作的新方向。
分析認為,工業4.0有望推動國內相關行業和企業進一步發展和進步,而在資本市場上,工業4.0相關題材與上市公司亦是資金熱烈追逐的對象之一。其中,工業互聯網、工業自動化和工業機器人細分領域頗受關注與期待。
什么是工業4.0?
1、智能工廠
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
2、智能生產
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
關鍵詞1:工業互聯網
“中國制造2025”大幕將啟三大環節尋找投資機會
“中國制造2025”將拉開工業互聯網的序幕。分析認為,投資者應從工業數據感知、傳輸、分析三大環節尋找投資機會,重點推薦佳訊飛鴻、中恒電氣、光環新網、東方國信等。
從全球范圍來看,當前工業互聯網得到了多個國家重視——國際上工業互聯網的代表是美國的先進制造戰略,和德國的工業4.0。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云計 算、寬帶網絡等技術,通過接入傳感器,實現對物理設備的信息感知、網絡通信、遠程控制和協作。早前有消息表示,美國GE公司提出工業互聯網的概念,投資 10億美元提高效率。而德國工業4.0德國將工業分為機械化、電氣化、數字化、智能制造四階段。
國內情況來看,十八大報告提出四化協 同、兩化深度融合的方向。而“中國制造2025”更被認為將拉開工業互聯網序幕。有分析指出,在未來20年中,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至少可帶來3萬億美元左 右的GDP增量。應用工業互聯網后,企業的效率會提高大約20%,成本可以下降20%,節能減排可以下降10%左右。
國泰君安證券分析 師宋嘉吉表示,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是工業互聯網興起的基礎技術,工業互聯網是通信行業最大的風口?!笆袌稣J為,工業互聯網的目的是實現智能制造。而我 們認為,工業互聯網絕不局限于制造環節,更重要的是實現工業數據流交互,硬件、軟件之間的智能通信。”
而工業互聯網之于傳統行業有兩大意義:首先,大幅提高工業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其次,促進商業模式的革新,如制造業服務化、逆向設計、供應鏈管理。工業互聯網有望類似于“20世紀初的電力”一樣改造制造業,成為中國制造業升級的重大機遇。
宋嘉吉指出,從工業數據感知、傳輸、分析三大環節尋找投資機會,重點推薦佳訊飛鴻(立足指揮調度系統和防災傳感網絡,布局工業數據分析)、中恒電氣(能 源互聯網的最大受益者)、光環新網(借助云計算虛擬化實現戰略升級)、鍵橋通訊(從事RFID電子車牌業務切入車聯網)、東土科技(國內工業以太網交換機 龍頭并布局機器數據分析)、天源迪科(大數據能力從電信業向金融、公安、工業領域遷移)、東方國信(從事電信大數據并布局鋼鐵冶金行業信息化)。
關鍵詞2:工業自動化
產業升級需求迫切本土自動化龍頭崛起
分析認為,行業內將出現兩條顯著的高速成長主線。一是高端智能裝備加速成長,如工業機器人、自動化裝配線、自動化倉儲設備等,第二條主線是本土自動化龍頭。
“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制造“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分析指出,作為未來國家級重大戰略的組成部分,工業自動化被認為將是其中一個具備中長期高景氣度的分支。
2015年是工業自動化的元年,相關重點實施領域已圈定在新信息技術產業、生物制造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上,相關規劃也預計即將出爐。有市場人士分析,產業升級轉型的迫切,將促使該領域迎來快速增長,相關上市公司中長期可適度關注。
東吳證券分析師王衛明表示,工業自動化設備屬于智能裝備的范疇,是“十二五”期間國家重點扶持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2010年10月《國務院關于加快 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在未來五年里,伴隨著人口紅利消失和原材料、能源成本的上漲,中國制造業將經歷由粗放型、低附加值模式向集約型、高 附加值模式的歷史性轉變。作為高端制造業的“基石”,工業自動化裝備面臨著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發展需求雙重機遇。“其中,行業內將出現兩條顯著的 高速成長主線。一是高端智能裝備加速成長——前期滲透率已經較高的數控機床、過程自動化系統、變頻器等產品增速在明顯放緩,而隨著低端勞動力成本加速上 行、產業升級進入白熱階段,‘替代人工’屬性更強、前期滲透率較低的高端智能裝備,如工業機器人、自動化裝配線、自動化倉儲設備等,有望越過產品導入期、 進入高速成長期,未來5年保持年均20-30%的快速增長?!蓖跣l明同時也表示,第二條高速成長主線是本土自動化龍頭有望崛起?!笆芤嬗趪抑С謬a化率 提升的政策意圖、關鍵零部件的突破,掌握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強勁的國內自動化裝備企業有望加快進口替代的速度,實現超過行業平均的高速成長?!?/p>
關鍵詞3:工業機器人
行業進入黃金增長期研發公司成資金追逐對象
在即將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中,機器人位列十大重點推動領域中的第二位。而就從全國的情況來看,各地工業機器人園區已經發展到40個以上,機器人企業數突破500家。
在工業4.0的三大主題中,智能生產必不可少的就是機器人。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新增機器人達到3.7萬臺,一躍成為全世界當年增加工業機器人數 量最多的國家。2014年,這一數字已上升到大約5.6萬臺,其中有1萬多臺是國產的。預計2017年之前,中國工業機器人擁有量將成為世界第一。業內人 士普遍預計,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我國機器人產業也將迎來迅速增長的黃金期。
與國外相比,可以明顯看出,中國的機器人人均擁有量還遠遠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中國,每萬名工廠工人對應約30臺機器人。德國的“機器人密度”是中國的10倍,日本則是中國的11倍。這給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帶來了剛性需求。
此前工業機器人主要替代重體力勞動和復雜勞動,以解決人力在惡劣環境下作業的問題;而現在正轉向簡單重復的、大量使用勞動力的地方。現在的80后、90后不愿意從事簡單的重復勞作,于是機器替代便成為以后發展的重要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許多傳統產業都是機器人未來將大力拓展的市場,如家電、軌道交通、船舶等領域。而就目前來看,機器人已經殺入了家電領域。美的自 2012年其開始大規模推進生產自動化,到2014年底,已經有800個六軸機器人,2015年預計集團將新增600個。而且美的在2015年,就投入了 8億元-10億元來做自動化的改造。格蘭仕、志高等也紛紛引進自動化生產線。
在即將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中,機器人位列十大重點推動領域中的第二位。而就從全國的情況來看,機器人產業已經開始如火如荼地展開了。各地工業機器人園區已經發展到40個以上。機器人企業數突破500家。?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