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掉安圣電氣,渡過華為的冬天?
那是在2001年,也就是出手安圣電氣的那一年,也是發生中美撞機事件的那一年。也就是在那一年,,在華為2000財年銷售額達220億元,利潤以29億元人民幣位居全國電子百強首位的時候,任正非大談危機和失敗,發表了《華為的冬天》這篇文章。
在文章開頭,任正非寫到:
“公司所有員工是否考慮過,如果有一天,公司銷售額下滑、利潤下滑甚至會破產,我們怎么辦?我們公司的太平時間太長了,在和平時期升的官太多了,這也許就是我們的災難。泰坦尼克號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面對這樣的未來,我們怎樣來處理,我們是不是思考過。我們好多員工盲目自豪,盲目樂觀,如果想過的人太少,也許就快來臨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聳聽。”
那時的華為雖然如日中天,但任正非的想法不無道理的。
當時形勢變化很快,2000年以來的電信設備市況已經逆轉。2001年年底開始的大規模寬帶網絡建設對IT產業幾乎是致命的,技術成熟度提高使廠家利潤普遍直線下降,這直接導致近年來華為的國內銷售停止增長,2002年,華為的利潤較上一年縮水58%。
換句話說,國內電信設備市場已經遠遠不能像1990年代那樣保持高速的增長。這從CCID提供的數據得到直接的驗證:電信運營商固定資產投資的年平均增長率,已經從1996年~2000年的24.9%,快速下降到2000年-2002年的2.1%。
而當時,業界傳出中國最大的通信設備制造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華為”)本年度業績急速下滑,很可能首度出現虧損局面的消息。
消息頗有些出人意表,因為在外界看來?這家與傳媒近乎絕緣的公司是中國最神秘民企之一?亦是“好效益”的代名詞?無論在它所在地深圳,或是它所在的電信制造行業,華為均是一個驕傲。
雖然通信業低迷,但外界恐怕還是很難相信華為目前已經面臨艱難處境。
2000年,華為實現合同銷售額220億元,2001年這個數字為255億元,增長率已經由前一年度的80%回落到16%。
華為高層在公司內部表示,今年的業績將與去年持平。但是員工對此普遍持懷疑態度,認為這只是管理層安撫員工情緒的一種方式。
連身處上海、北京等地研究所的基層研發人員都能看到,今年設備賣價非常低,利潤大打折扣,他們相信,銷售額能達到160億到170億元已是相當不錯了。而業界普遍認為,在失去小靈通和聯通二期招標的機會后,華為2002年將很可能出現虧損局面。
可以說,那些年,華為面臨在成立于來最大的危機。也就在那些年,華為開始開始利用“末位淘汰”方式持續裁員。2001年裁員3000人,2002年繼續裁員3000人,其中研發人員裁掉了5%,市場人員裁掉了20%左右。
為了獲得現金流,華為在20世紀末將目光盯向了發展狀態良好的華為電氣。從當時開來,華為電氣其業務以電源為主。成立以來一直是中國這一領域里的領頭羊,市場占有率較高,其中電源占40%,監控設備有50%~60%。
而華為領導也認為,國內電訊器材供應商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華為必須集中所有能量與對手競爭。為此,華為決定轉讓或剝離所有與核心業務、主流設備不相干的產品線,把主要精力、資源從非核心業務抽出來。發展良好,且與華為核心方向背離的華為電氣成為被剝離的首選。
在經過了與多方交涉以后,華為將交易對象鎖定為艾默生。在2001年5月24日,艾默生電氣有限公司正式以7.5億美元(折合現金人民幣60億元)收購安圣電氣100%的股權,并承諾收購后將進一步加強安圣電氣對中國客戶的服務支持、技術支持和產品支持,承擔安圣電氣既有的債權債務。
據小道消息,正是這筆國內最大的交易,讓華為獲得了現金流,支持華為度過了那個時候的一個難關,起死回生,才成就了今天的華為。
無心插柳,成就了中國工控產業的小輝煌
在華為和艾默生交易完成之后,艾默生接受了原來安圣電氣的員工,但最令安圣電氣員工痛苦的卻是在華為體系下形成的華為情結在慢慢失去。當時安圣電氣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汪彥文說,以前養成的很多工作習慣,包括工作經驗、對事情的認識、企業管理制度等方面都需要改變,流逝的華為情結在一定時間內讓員工會有所不適。對于員工來說,逐步適應、接受和融合艾默生的管理體制和企業價值觀念也是需要時間和積極的心態來對待的。
于是,一批華為—艾默生系的人,外出創業,成就了中國工控產業的小輝煌。
在工控領域,變頻器已經廣為所知且應用范圍廣泛,各方對變頻器能給出形形色色的描述。維基百科給出的定義:“變頻器(variable frequency drive,常見縮寫VFD),也稱為變頻驅動器或驅動控制器。變頻器是可調速驅動系統的一種,是應用變頻驅動技術改變交流電動機工作電壓的頻率和幅度,來平滑控制交流電動機速度及轉矩,最常見的是輸入及輸出都是交流電的交流/交流轉換器?!焙喲灾冾l器可以通過改變加在電機上的電源的頻率,而改變電機的轉速。
與歐洲老牌工業國家相比,我國變頻器行業起步較晚,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國內用戶才開始從“聽說有種東西叫變頻器”逐漸轉為“變頻器這種產品能省電”,并開始嘗試使用變頻器。
80年代至90年代期間,國內變頻器市場呈現為以下幾個特點:
1)被國外品牌所壟斷,日系品牌占絕對主流。很少見到國產品牌。
2)還未細分為現在的低壓變頻器和中高壓變頻器。
3)進口產品價格奇貴。
80年代時,天傳所(原國家機械工業部直屬研究所,現全稱“天津電氣傳動設計研究所”,業內常簡稱“天津電傳所”或“天傳所”)和西安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原隸屬于國家機械工業部)有研制出電壓型與電流型變頻器產品,但可靠性較差。這期間,院校也扮演了研發變頻器的重要角色,典型的包括三所院校:清華大學、西安理工、上海交大,它們為后期國產變頻器品牌的崛起輸出了不少出色人才。在生產制造方面,當時國內幾大電機廠也在相繼引進國外技術,尤其是大連電機廠,于1984年引進日本東芝VT130G1系列變頻調速裝置的整條生產線和技術組裝,開始生產交流變頻器,是最早通過國家鑒定的變頻器生產廠家之一。
20世紀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這十多年是進口變頻器統治的階段。富士、三菱、安川、東芝、松下等日系品牌,丹佛斯、ABB、西門子、倫茨、羅克韋爾等歐美系品牌相繼進入中國,在紡織、供水、冶金、油氣等行業推行其通用變頻器產品。大批國外品牌的涌入及市場推廣,奠定了國內變頻器市場的應用基礎。在此期間,國產變頻器“玩家”(請原諒大福的詞匯貧瘠,想寫player或參與者,但覺得前者太洋不夠有味道,后者又太平不夠霸氣)包括上述研究所、院校、生產廠等,也在艱難探索國產變頻器的生存發展之道。此時正值技術落后、資金短缺、關鍵元器件又受制約的年代,國產品牌發展困難重重,產品方面仍差強人意,映射在市場占有率上更無力與國外品牌抗爭。
進入21世紀,國內變頻器產業開始出現裂變,并快速蔓延開來。外資品牌紛紛在中國投資建廠,而國產品牌的人員和資金不斷分離,以細胞裂變的態勢派生出多家變頻器制造企業,主要集中在廣東、浙江等東南沿海地區?,F在市面上可見到的主流國產品牌,幾乎都是在2000年至2010年這十年間裂變派生出來的,尤其是前半段即2000年至2006年期間,這種裂變派生最為密集。
關于國產變頻器品牌,從業人士可能會經常聽到“普傳系”、“華為系”這樣的說法。在上圖的品牌衍生樹中,不難看出國產變頻器主要始于普傳和華為。下面就將圖中左半部“普傳系”、右半部“華為系”、及中間西安春日、康沃、佳靈等品牌的相應裂變分別整理介紹。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