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維咨詢月度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4月份國內智能電視的銷量為40.7萬臺,比去年同期增長251.9%,環比增長97.2%,2012年4月整體智能電視銷量滲透率已達28.2%——這與此前預測的2012年第四季度達到30%的市場占有率,只相差不到2%了。由此可見智能電視的發展以及其廣闊的市場前景!
與智能電視的高速普及相比,智能電視的真實應用情況卻絕不容樂觀:海信集團(微博)董事長周厚健在今年兩會期間曾透露智能電視的接入率只有40%(業內認為這已經是很樂觀的數字)。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有關人士的統計數據更低:“真正的互聯網電視活躍用戶(平均每天開機1小時以上)的比例不到10%。”
事實說明,消費者用智能電視的方式還是傳統的“看電視而已”!對于這種情況,業內人士自嘲性的表示“目前智能電視的銷售,更像通過銷售普通電視機,而強行‘搭售’”。——老百姓還沒有搞清楚、更沒有做好準備,來迎接一個叫做智能電視的時代。
事實上,即便是智能電視廠家,現在對智能電視的“解讀”也還停留在一知半解上。智能電視是具有全開放式平臺,搭載了操作系統,可以由用戶自行安裝和卸載軟件、游戲等第三方服務商提供的程序,通過此類程序來不斷對彩電的功能進行擴充,并可以通過網線、無線網絡來實現上網沖浪,可以擴展標準接口的外設硬件、輸入設備,甚至協同更多計算設備工作。
這樣的“解釋介紹”用于制造一臺真實的產品,并指導老百姓去應用,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到底是云電視,還是智能電視
2011年3月,智能電視推出不到半年時間之后,2011年8月,TCL首先打出“云電視”牌。2012年3月,“云電視”的說法,再次升級成“智能云電視”。一時間,到底是云電視,還是智能電視,讓消費者摸不著頭腦——最典型的說法是:云電視是智能電視的一種,或者是云電視是智能電視的升級、衍生、延伸等等。
按照多數電視廠家的定義,云電視是指應用云技術、享受云服務的一種電視機。而云技術則是指一種將主要的數據、計算和調度任務放在遠端服務器上的一種計算機網絡應用方式——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客戶能輕易的突破終端的硬件性能瓶頸,并可以實現不同空域的無差別數據任務操縱。
云技術的出現使得在計算機應用中“網絡服務器”成為主角,計算機終端設備成為配角。以前只能在很好的硬件配置上運行的服務,現在依托云計算和快速的網絡通訊平臺,可以再絕大多數客戶終端上“流暢”的使用。因此,以前只屬于部分高端客戶才能享受的“高計算任務”應用,現在低端客戶也可以通過按次購買的方式、以極低的成本和極低的終端已經配置享用。
由此可見,云計算,或者云電視的思維都是將差異化、復雜化和大量消耗硬件性能的服務運行放在遠方服務器上,進而減少客戶一次性計算硬件支出的成本,并大大降低用戶持續性IT維護的任務量。這種應用模式,尤其適合現在大多數“智能”計算平臺,自身計算能力不足的現狀,同時滿足現有低能力計算平臺流暢運行未來的高負荷應用的“兼容未來”的需求。
云電視,或者說云技術在電視機上的應用,本質是“降低電視機上計算性硬件的投入”,是簡化電視智能化設計的一種可行方案。這與傳統智能電視,強調電視機自身的軟硬件升級、無限功能和程序支持,看似有著矛盾的方面。
傳統智能電視強調電視機具有全開放式平臺,搭載了操作系統,可以由用戶自行安裝和卸載軟件、游戲等第三方服務商提供的程序。這種通過軟件擴容的方式將是電視機的功能在理論層次上是無限的。但是,用過計算機的人都知道“軟件與硬件”有一個相適應的問題:性能不足的硬件,運行復雜軟件,將是速度嚴重變慢,甚至不可接受——也就是說,實際上任何計算設備都做不到兼容的流暢運行所有軟件程序。
因此,如果消費者需要升級軟件應用到更高的水品,往往意味著消費者被迫更新更“快”的硬件產品。這些導致硬件必須升級的軟件產品通常包括OS、辦公套件、多媒體處理程序(PS等),以及大型游戲——這是半導體產業每年都會推出眾多新產品的原因和市場動力。
當然,現在也有不必須更換“硬件”,而贏得更高的軟件運行性能的方式——這就是云計算。云計算的程序運行和數據處理主要在服務器上完成(理論上,服務器端總是擁有巨大的運算能力,同時又可以通過擴展服務器規模不斷提升服務器運行速度)。而客戶端的硬件只負責基本的通訊、顯示和人機交互任務。
由此看來,認為云電視是智能電視的升級的看法并無“不妥”。但是這種升級是建立在嶄新的應用模式之上的:客戶需要為云服務和由此產生的通信負荷,另行付費;客戶由此得到的好處是“舊的硬件”可以運行很新、很耗計算性能的新型應用程序,并不會感覺“運行緩慢”。在這種模式下,如果擁有很成功的云計算服務商,智能電視只需要基本的計算能力就可以滿足客戶的應用需求。
但是,云計算的升級卻并不能解決智能電視所面臨的所有“軟件和硬件”匹配問題——總會有一些應用必須運行在本地:例如大型單機游戲。這類應用總是需要更新的硬件產品。如果智能電視要面向這類“智能應用”,就必須不斷追求更高端的硬件配置。
然而,“事與愿違”的事情出現的概率總是高于“心想事成”。現在,實際的智能電視和云電視市場是:沒有成熟的成功的云服務計算提供商,客戶的通信網絡速率也不是很理想,同時智能電視的計算性能、硬件性能和升級前景也不容樂觀——消費者的應用體驗更是好不起來。
與PC直接競爭,還是各霸一方
2012年5月,彩電市場贏來了一個新玩家:聯想。另據傳說今年底或者明年初,蘋果智能電視也將登陸全球市場。加上這個圈子里,自身已經是PC企業的三星、索尼、東芝、海爾、松下等巨頭,電腦和彩電的家庭爭霸戰已經全面升級。
面對是PC還是TV的競爭,聯想少帥楊元慶更是一語驚人:智能電視就是PC。的確,“具有全開放式平臺,搭載了操作系統,可以由用戶自行安裝和卸載軟件、游戲等第三方服務商提供的程序,通過此類程序來不斷對彩電的功能進行擴充,并可以通過網線、無線網絡來實現上網沖浪,可以擴展標準接口的外設硬件、輸入設備,甚至協同更多計算設備工作”——這完全不是傳統彩電的特征,而是“電腦”的傳統工作
問題在于,我們已經擁有一臺“書房的PC”,我們還真的需要一臺“客廳的PC彩電”嗎?這個答案很簡單:“不”。正因如此,聯想新上市的是“智能電視”,而不是擁有超級大屏幕顯示器的“客廳電腦”。
然而,在得出這個結論之后,我們有不得不后悔自己的草率:智能電視要搞云計算、要做電子支付、要搞網絡購物、要玩游戲、要……智能電視增加的所有“非傳統”彩電功能都是“PC”的傳統功能:這明擺著TV要和PC搶飯碗。雖然彩電企業一再標榜,電視還是電視,而不是PC,但是功能重合的現象,以及智能彩電開機先運行操作系統的模式,已經使得人們不得不懷疑,未來還會不會有“TV”這個單詞了。
“傳統電腦可以做的,以前在書房完成的工作,以后智能電視都可以做”——甚至已經有人在為智能電視設計用于工作溝通的郵件和會議系統,用于文檔處理的office和photoshop軟件,當然也少不了廣大網友細化的“QQ”。甚至,在智能平臺的對上層,芯片廠商,ARM陣營的支持者們,也在謀劃智能產品進入辦公室、成為PC那樣的基本工作搭檔。
未來無論是PC還是TV,對于跨陣營的企業,都能游刃有余——這是腳踩兩只船的好處。但是,世界上還有眾多之生產彩電的廠商:對于他們PC還是TV的不同結果,則意味著不同的競爭路線,甚至命運。如果消費者接受了智能電視就是PC,客廳以后要放的是PC而不是TV的概念,那些PC背景的品牌自然會更吃香:要知道聯想在國內PC市場占有率超過46%,這可是任何一家專注于彩電的企業都沒有的實力。
未來取決于消費者的選擇。消費者的選擇則取決于應用本身。用電視網購,還是用PC來網購,那個一個更方便呢?用PC來辦公還是用電視來EMAIL,哪一個更快捷呢?對比已經形成PC應用強勢的諸多現實應用,恐怕只有高清電影這一項,大屏幕的彩電真正占優勢——尤其是在彩電還沒有采用鼠標、鍵盤這樣“靈活”的輸入設備的前提下。
對于消費者做出如何在PC和TV應用中的平衡并不是難事。但是未來智能家庭的中樞神經系統是PC還是TV則意味著完全不同的“產業利益格局”(這個利益可能是數千億元的天文數字)。
智能家庭,所有的家電、甚至窗簾這樣的傳統產品都會擁有一個智能化的趨勢,都會進入家庭只能網絡系統。這就需要PC或者TV有一個成為家庭智能網絡的中樞、管家。而一旦誰成為了這個核心,其他的產品就必須按照這個核心提供的標準協同工作。也就是說,如果智能電視當不上老大,那么也不可能另立山頭,做客廳的土皇帝:他會成為PC的附屬品——目前,網友們從電腦下載了高清電影拿到電視上來看的應用方式,已經體現出電視附屬于電腦的這個性質(電視只不過是電腦的第二臺顯示器而已)——這種現象的出現源于TV更落后的網絡功能和存儲功能。
對于剛剛起步的智能電視,與PC競爭實力還相當遜色:程序、OS、cpu,每一個領域都需要突破,尤其是消費者的消費認可更是需要突破。能不能在智能家庭中爭得一席之地,關鍵不是取決于PC能走多遠,而是取決于TV能不能率先完善自身,贏得競爭的機會。
要“簡潔”,還是要功能
談到消費者的認可和選擇,智能電視還必須面對另一個尷尬的境地。
在國內市場,買電視的人多一半是三四十的中年人:這部分人對彩電產品,特別是智能產品擁有更高的認可度。但是,在家庭里實際使用電視的人、或者說使用頻率最高的人則不是這部分負責購買電視的群體,而是老人和兒童。其中50歲以上的老人才是真正應用電視的主體。也只有這部分人有精力、有時間每天看4個小時以上的電視節目。
然而,問題在于,50歲以上的老年人多數對計算機、網絡、智能技術并不了解,并不會應用,也確實沒有太多的應用需求:他們很少聊天、不愛歐美大片、更很少網購、不知道淘寶、也不知道亞馬遜……他們熟悉的還是那個簡單的電視臺功能的電視機。
如果說,現在的這些老年人不熟悉“智能技術”,是特殊的歷史時期造成的,隨著時間的演進自然會改變,20年后的情形會自然大不相同。那么,少數真正在應用智能電視的年輕人所遇到的麻煩則必須依靠彩電企業才能解決。
對于智能電視的操作的復雜度業內早有詬病:一條QQ短信用鍵盤發出來不過幾秒鐘,手機鍵盤雖然慢一些但是也尚可接受,然而在電視遙控器上發送一條短信息則變得很空難:據說蘋果電視將可以用蘋果手機或者IPAD作為電視遙控器,但是這也將是有史以來最昂貴的電視遙控器。
另一方面,網絡購物、網銀電子支付這些功能也會比較復雜——這些功能如果真的很簡單,按一兩下遙控器,錢就劃過去,估計也沒人敢用——即便是通過智能電視觀看網絡電影的操縱也需要數個步驟,查找適合自己的節目則變得更為復雜:完全不像傳統電視節目,只需要轉換頻道、看好節目預報的時間,就可以準時收看到合適的節目。
當然,肯定有些人能夠接受智能電視應用的復雜程度,并喜愛上這種與傳統產品截然不同的新科技。這就如同在手機市場,不僅數千元的智能機暢銷;數百元、一兩百元的簡潔傳統手機也很暢銷;甚至還有企業專門開發了幾乎什么附屬功能都買有的“老年人”手機。——不同消費者總會有不同的需求。有些消費者的要求其實真的“很簡單”!
對于智能電視的設計者,尤其是應用體驗的設計者,當然更希望通過技術的進步,簡化智能電視的應用。因此,語音操控、手勢操控等新功能不斷出現。這種努力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消費者的應用體驗。但是,注入電子銀行之類的操作,卻不是以簡便為前提,而是以安全為前提的——總還是有些復雜的過程問題難以解決。即便像手勢操作,聽起來如此簡單,應用起來也有些費勁:消費者都還要學期一套手語嗎?
面對技術進步難以解決的那些操控復雜問題,或者面向那些并不需要復雜功能的消費者(不一定是不會用,也可能是更細化在電腦上應用那些網絡功能),設計一臺傳統的彩電產品,也不失為理想之選。實際上,功能多樣化必然造成應用的復雜化,這是難以避免的對立矛盾。市場要么學會適應,要么設計出多樣的差異化的產品,滿足不同的胃口。
站在這個角度,也許“智能電視”根本沒有普及的那一天:總會有一些傳統的產品適合那些傳統的客戶;甚至HTPC玩家、PS3和XBOX玩家、BD玩家需要的僅僅是一臺畫面效果出色的“大尺寸”顯示器而已!
從面向技術到面向人性
智能電視,或者說電視、彩電的未來到底是什么樣子?
能夠回答著個問題的根本因素應該是消費者,而不是技術;應該是人的因素,而不是物的因素。因為,人類創造或者利用任何技術的目的,不外乎是為自己服務,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便捷。
以現有的智能計算機技術而言,在PC電腦上已經形成了非常強大的應用組合。站在智能電視市場門檻之前,再說“技術上”的問題,已經顯得落伍。事實上,現在人們談論更多的不是“技術不足”,而是“技術過剩”——我們擁有如此強大的通信、計算、繪圖甚至人機交互技術,用這些技術我們到底能過做什么,除了目前已知的應用之外,這些技術還能帶給我們怎樣的不同感受。
同樣屬于IT技術的智能電視,也面臨同樣的問題;面臨技術過剩帶來的產品開發從“面向技術”到“面向人性”的轉變。但是,從現在彩電企業的普遍做法來看,這些企業還沒有做好迎接這一轉變的準備。
例如,消費者都需要對自己的產品(包括即將購買的產品)擁有更充分的了解。然而,在彩電市場上卻可以看到眾多的被隱藏的內幕。一臺彩電的重點介紹全部在于他的優點,參數說明集中在顯示面板和接口上,嚴重忽略信號處理器、計算處理器、繪圖芯片……這類隱藏在機身內部的關鍵技術部件的性能。很長時期以來,消費者判斷一臺電視信號處理器強大與否的標準主要是兩個:看到的效果、以及產品的價格——廠商針對性的介紹,并明確說明產品任一處理器的性能水平的案例幾乎沒有。
再例如,彩電企業很少嚴格的向消費者指出自己產品的壽命:市場上常見的那個幾萬小時的標稱,只不過是背光源在保持較理想亮度效果下的可應用時間。而一臺電視機包括機殼、半導體芯片、電容等獨立電子器件構成的電路板、顯示屏等多個組成部分:如此復雜的彩電產品的安全使用周期到底是多久呢?現在沒有廠商愿意給消費者明確的說明。
如果在回到“智能電視”這個主題上,則可以發現更為不“人性化”的諸多特點。產品設計非常單一、不同品牌產品功能雷同、沒有適合于智能電視的專屬外設同步研發和銷售、銷售人員很少能指導并解決消費者應用中的諸多問題、缺乏有效的遠程在線客戶幫助系統等等……似乎彩電企業對“智能”二字的認識是“只與產品和技術有關”。
“技術過剩”,這是智能電視時代彩電企業真正要面臨的“技術性問題”。這個問題的求解不僅僅在于追求更高的技術 標準,更在于如何理解技術與應用的關系,如何理解產品與消費者的關系。技術過剩,這意味著彩電企業應該從盡可能開發更高技術的產品,轉向為消費者提供最正確的產品;消費者的購買習慣也應該從盡量追求先進產品轉變成追求“最適合自己”的產品。
?
綜上所述,智能電視的市場發展、形態演化還存在著很多未知數!但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已經不在于“技術如何進步”,而在于選擇適合的技術為適合的人群制造出正確的產品。過度的關心智能電視的普及速度,反而會使整個產業被“智能硬件綁架”,失去對“智能”的正確的理解——這種正確的理解不應該是“硬件性能多高、軟件應用多全”,而應該是“更靈活的適合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智能即靈活,而非刻板的性能指標的提升。
?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