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分析需要通過數據分析來發現現狀,并且通過模型與預測分析技術來對改善進行預測與優化,國內,不論是國企還是民企,真正在業務決策中以數據分析結果為依據的,主要集中在銀行、保險、電信和電商等幾個行業。
大數據”時代到來了嗎?
潮流是一股可笑又可敬的力量:今天,如果打開任何媒體,要是不提“大數據”,恐怕都不好意思出版。這股潮流,鋪天蓋地,連國家領導人都不例外。問題在于:為什么人人言必稱大數據?
數據的價值,隨著數據量的幾何級數增長,已經不再能夠通過傳統的圖表得以顯現,這正是為什么商業智能還沒來得及流行,便已被“數據分析”擠下舞臺。因為,價值隱藏在數據中,需要數據分析方可釋放這些價值。
數據分析能力的高低,決定了價值發現過程的好壞與成敗。可以說,沒有數據分析,“大數據”只是一堆IT庫存,成本高而收益為零。但是國內熱潮的“大數據”概念,目前仍然停留在數據收集、整理、存儲和簡單報表等幾個初級階段。能夠對大數據進行基本分析和運用的,只有少數幾個行業的少數企業。
對于國內數據分析市場,我們的感覺如下:
市場巨大,許多企業(無論是互聯網的新銳還是傳統的企業)都在討論這個,也有實際的需求并愿意為此付錢,但是比較零碎尚不系統化。目前對數據需求最強烈的行業依此是:金融機構(從基金到銀行到保險公司到P2P公司),以廣告投放及電商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等
尚沒出現平臺級公司的模式(這或許往往是大市場或者大機會出現之前的混沌期)
ToB服務的氛圍在國內尚沒完全形成,對于一些有能力的技術公司,如果數據需求強烈的話,考慮到自身能力的健全以及數據安全性,往往不會外包或者采用外部模塊,而傾向于自建這塊業務
未來BAT及京東、58和滴滴打車等企業,憑借其自身產生的海量數據,必然是數據領域的大玩家。但是整個行業很大而且需求旺盛,即使沒有留給創業公司出現平臺級巨型企業的機會,也將留出各種各樣的細分市場機會讓大家可以獲得自己的領地
數據沉淀
用大白話說就是數據抓取,目前有四大方式獲取數據
網絡爬蟲,用Python及Go等開發了自己的爬蟲平臺,對幾十個網站進行每日抓取獲得相關信息
Wi-Fi接入方案,我們自己開發了一套完整的軟硬件方案,優勢是超高的ROI(投資回報比),且免費提供給物業管理者,幫助其實現靠網費賺錢以及推廣費賺錢。在與其協商的基礎上,獲得用戶數據。這主要是OpenWRT的開發以及一些智能硬件和客戶端的開發。
提供一些圖像方面的API,進行圖片搜索及人臉搜索,滿足客戶在圖像處理和圖像識別方面的一些需求。開發主要用到一些Machine Learning和Deep Learning的算法,使用C++/Open CV/Matlab等。
數據服務需求方自行提供。
數據挖掘
用大白話說,就是利用數據分析產生深層次有價值的理解。基于以上各種方式獲得的數據,我們可以做最簡單的統計分析、用戶及品牌理解、用戶畫像、各品牌或各產品型號之間的關系等等,了解現在和歷史并爭取預測未來。
常用的工具是Python/R/SPSS等,算法包括最簡單的統計、稍微復雜一些的Machine Learning、現在被捧上天的Deep Learning以及Collaborative Filtering等等。
數據呈現
用大白話說,就是把分析結果用最美觀和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圖標或者圖形)展現出來。目前,我們大概有幾種形式:
網站(兼容PC端和移動端):提供給付費的B端客戶,不對外公開,大致形勢如下
一個SaaS的公有云平臺,方便大家把自己的數據利用我們的工具來制作成為便于在網上特別是移動端傳播的圖文報表,即將上線,大致形態見下圖。產品的邏輯很簡單:讀數讀圖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但是卻缺乏這樣的工具或者平臺來制作這樣圖文并茂的內容,即使是Excel,也不能制作出適合于網絡傳播的圖文內容
常使用的技術是JS+Node JS+MongoDB等等。
中國式大數據與分析的現狀
所謂”大數據分析“,其和”小數據分析“的唯一差別在于數據量以及數據量帶來的對于數據存儲、查詢及分析吞吐量的要求。本質上,”大數據分析“仍然需要通過數據分析來發現現狀,找到導致現狀的根源要素,并且通過模型與預測分析技術來對改善進行預測與優化,并且實現企業運營各個領域的持續改善與創新。要談”大數據分析”的中國現狀,首先必須深入了解”數據分析“在國內的應用情況。
國內企業,不論是國企還是民企,真正在業務決策中以數據分析結果為依據的,主要集中在銀行,保險,電信和電商等幾個行業。以IT預算最充沛,人員能力最強的銀行為例,目前主要是大型銀行在導入數據分析。中小銀行尚在觀望與學習階段,人員與能力建設正在起步階段。數據分析的應用范圍主要集中在信用風險、流程優化、市場營銷、成本與預算等幾個方面,深度尚可,但廣度一般,尚未擴充到運營管理的所有領域。
而談到“大數據”或者數據倉庫,上述行業中的絕大多數企業早已實施了各種數據倉庫,以管理數據。這種買藥再看病的模式,完全本末倒置。數據倉庫與數據庫不一樣,其使命就是為了分析而存在的。沒有分析,倉庫何用之有? 四大行之一的某大型國有銀行,90年代末期就開始花費好幾億元IT預算,建設“數據大集中”項目,受該行影響,其他國內銀行掀起了一股數據集中的熱潮。而當時連商業智能還是個尚未傳入中國IT概念,更遑論數據分析了。15年過去了,這些被集中的數據,還在么?
至于支撐起我國龐大GDP的制造業、建筑業和貿易業,在運用數據分析進行業務決策方面,則尚未見規模。其IT開支仍然主要集中在基礎架構與流程化的軟件套件領域(如ERP,CRM,HRM, SCM等),部分企業開始導入商業智能(報表、制圖、管理駕駛艙),而數據分析應用遠遠沒有進入規模發展階段。以我國制造業企業為例,從五、六年前開始熱炒“六西格瑪”、”全面質量管理“,”精益生產“,盡管這些舉措對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等帶來本質變化尚需時日,但是就提升企業決策能力和管理水平而言,這些舉措的的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對于中國企業從拍腦袋到用數據決策這一本質轉變打下了一個基礎。
這一現狀的原因,我們認為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企業的權力來源
數據分析才是真正的一把手工程。分析的使命,在于改善決策。決策的第一責任人,也就是企業最高層管理人員。國企,尤其是大型央企,職業經理人體系并不完善,董事長、總經理級別的任命是由組織部門而不是經濟部門來決定的。“講政治”的人事任命體系決定了企業決策的復雜性和特殊性,科學管理方法和決策手段的推廣,完全取決于企業最高領導人本身對于這些手段的認可程度。
另外,數據分析帶來的不僅僅是分析軟件和分析方法論,更需要決策、運營進行相應的改善與調整,我們通常稱之為“變革”。 任何變革都會帶來相匹配的風險與收益。國企的權力架構和民企、外企非常不同,哪怕總經理決定了要變革,還得征求企業內部各路權力部門的認可與接受,變革的難度導致了我們通常看到和聽到的“轉型極其艱難”,“身為大家長要對幾十萬張嘴負責”等煽情苦情的自我表白。不要說數據分析,就連開除幾個績差員工,一不小心就要得罪人,嚴重了還要危及烏紗帽,改革談何容易。
相比之下民企和外企在這方面的轉變要敏捷、迅速很多。比如蘋果,很多年前就開始全球范圍導入JMP數據分析平臺,在我們的跨國團隊的幫助下從搭建數據分析能力、規范數據分析流程、導入高級數據分析方法、直到生產與研發環節的數據分析全球標準化等工作。整個過程長達數年,涉及到龐大的機構、人員、方法、流程的轉變,卻平穩有序。其間還發生了Steve Jobs辭世,新任CEO上臺等足以中斷一切的重大企業事件,但導入數據分析能力這一過程絲毫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2.企業的運營能力儲備
能力儲備也是個關鍵要素。哪怕管理層決心一致,雄心壯志,重大變革能否落地,還得取決于團隊能否升級與被變化。意志力盡管重要,體能卻是個關鍵。數據分析對于參與者的統計、概率、數學、計算機、業務理解等幾個方面的能力要求甚高。盡管“能力是可以培養的”,但是我們在國內這么多年的眾多數據分析導入項目中,面臨最多的挑戰就是人員培訓和流程變革。
以電信運營業為例,BOSS系統,各種業務系統和數據倉庫搭建了許多年,數據分析對于客戶行為的理解與促銷產品的層出不窮也使得這個行業的數據分析應用遠遠超過絕大多數其他行業。但電信業在大規模導入數據分析方面面臨的首要問題,仍然是專業人才儲備以及與數據分析有關的規章制度、決策流程與文化體系的建立。
我們在市場上看到更多的,是IT部門主導的數據分析項目。項目名稱是數據分析,而內容仔細一了解,往往都是數據倉庫+企業報表。不是傳統財務三表,而是用于展現核心KPI的圖表。對“數據分析”不了解,把報表和制圖當成“分析”,是這一現狀的根源。
3.市場環節與競爭壓力
不同企業對市場競爭的變化是非常不同而有趣的。比如三桶油,建立競爭力的方法,在于找油田、收購加油站,利用壟斷性政策優勢抬高行業準入門檻。三大電信運營商,若干年前曾經有子公司互相攻擊,甚至發展到人員斗毆,割斷對方光線網絡的事件。而華為與中興的競爭,若干年前除了口水仗,還有互相挖對方技術團隊。
政策性壟斷行業,盡管有壓力,但是在提升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的手段方面,改變緩慢而低效。 高度市場化領域,比如家電,汽車,消費電子,華工、醫藥等領域,對以數據分析為代表的“高級能力”的接受程度則高了不少。
綜上所述,我國企業界對于數據分析的應用仍然停留在個別行業與個別應用的階段。不過,盡管導入數據分析的過程是如此艱難而挫折,我仍然認為,隨著我國各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推動,隨著互聯網、數據分析技術不斷對傳統產業的顛覆過程,“數據分析”或者“大數據分析”遲早會成為中國企業界突破藩籬的關鍵手段。
數據大不大其實一點也不重要
只要是數據,里面必然有故事。與其在能力毫不匹配的情況下片面追求大數據,還不如立即行動起來,從手頭、身邊保有的小數據當中提取價值,進而為真正的大數據時代的數字化決策打下基礎。
從微觀角度來看,我們以中國零售及消費品行業為例,看看數據分析在這一領域的應用現狀:
1.企業內部采用的分析手段是非標準化的,零散的—--例如把圖表當分析;
2.更多地關注數據獲取和管理,而不是開展面向客戶的預測性建模與數據挖掘。前者是IT工作,后者才是從數據里獲取價值的過程。
3.尚未在公司真正地運行或者構建持續的分析能力、分析流程和與數據分析有關的業務與管理決策機制。
而根據我們為中國企業提供JMP數據分析戰略拓展與項目支持的多年經驗,我們的建議是:
1.從項目級別的數據分析應用開始,逐漸現成項目組級別的標準化分析流程與業務決策制度。借助項目拓展出有基本分析與應用能力的團隊;
2.將項目分析經驗擴展到部門級別,拓展 數據分析—價值獲取—業務決策 這一價值鏈。 根據部門級數據分析應用的需要來開展數據獲取和管理。借助部門級引用導入拓展出數據分析與業務決策的流程,以及統一、先進的數據分析平臺與業務實踐庫。
3.從部門級到企業級應用,縱橫兩個維度都在拓展,需要企業管理層的高度參與與制度支持,推廣基于數據分析為核心的文化與模式轉變,建立支撐這些變化的長遠的數據分析戰略
4.至于數據是不是夠大,是不是需要“云計算“,全看業務需要而定!
大數據挖掘的發展前景
在技術方面,科學家們從現有層面上提出各種新興技術。比如從數據處理角度,有分布式處理方法MapReduce,較著名的應用工具有Hadoop 和DISCO。從數據庫角度出發,在信息檢索、流媒體存儲等方面有NOSQL 開發工具,以及對應超大規模和高并發的SNS 類型的WEB2.0 純動態網站而使用的非關系數據庫高速發展,如MongoDB、CouchDB。在如何提取有價值的信息,處理底層的結構化技術支持外,數據挖掘算法,機器學習算法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信息安全方面,大數據挖掘將成為信息安全發展的契機。如今,數據無處不在降低了自身信息的安全性。例如存儲于云端的大量數據,至今還沒有形成有效的集中管理,而單獨的管理用戶信息無法一一分辨其是否合法,這就提高了非法入侵、篡改數據信息的危險性。對此,各種為信息安全服務的技術和產品成為大數據研究中心的方向和信息安全領域的首要問題。因此如何保證數據產業鏈的安全對信息安全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企業經營管理和產業服務方面,大數據挖掘將成為企業及服務機構等諸多行業的轉折點。伴隨著大數據挖掘技術在企業管理中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管理模式的巨大改變,企業必須擁有三類人才:管理人才、分析人才及技術型人才,緊跟時代脈搏,從大數據中獲得關鍵信息,及時調整企業產業規劃,才能在時代變革中保持自身利益,求得生存。
在教育教學方面,面授式教學,尤其在大學,已經突顯落后,一所具有強大數據挖掘能力的遠程教學平臺,信息化教學的數字校園,能為師生提供更具個性化的數據支撐和服務。在校園啟用“大數據”,通過便捷的多元的采集方式,建立基礎數據平臺并和教學資源,提供標準數據接口,統一采集、認證,集中存儲,開放計算,最終消除“信息孤島”。
在商業價值方面,大數據挖掘將成為創造價值的核心。時間雖短,歷經二十年打開了一個新的時代,引領全球進入創新和發展的新的競爭模式。例如,歐洲政府運用大數據而分別節省1000 億歐元,美國醫療業則節省了和3000 億美元,此外,大數據中潛在個人信息價值不可估量。世界各國政府都加大了對大數據發展的扶持力度,特別在發達國家甚至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
我國正步入了大數據時代發展的中堅核心,展望未來,我們最終會利用紛繁復雜的數據建立起人工智能的信息時代。但數據大并不等于大數據,當繁雜的價值密度低的信息數據堆現于眼前,數據就是一個噩夢。人們無法回避對數據安全性、應用性及隱私保護的擔憂。試想,放任軟件繼續在幾何遞增的數據庫上執行海量的科學計算,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經濟和軍事安全等領域的決策制定,我們是不是過多地把權力交給了機器?這是研究大數據需要注意的問題。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