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視生態鏈的不完善,讓智能電視陷入一個應用缺乏、操作體驗差、商業模式不清的死循環。破解這一死循環的機關在于了解智能電視用戶的需求、關注用戶體驗。
與往年彩電企業紛紛趕在五一黃金期前公布降價促銷策略,并一窩蜂地向媒體介紹近乎雷同的新品功能時,今年的五一彩電大戰似乎已沒有了往日的硝煙彌漫。
在前兩年的這個時日,“彩電賣到了白菜價。”一位在蘇寧做過兩年彩電促銷的員工仍記憶猶新,而他今年的考核任務并不是賣多少數量的產品,而是收集用戶對產品體驗后的反饋信息。
彩電企業已經意識到,前幾年靠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帶動銷量增長的好日子已經到頭。更為危機的是,電視機用戶未來的消費主力已開始向80后傾斜,而這一部分人群正逐漸被手機和平板電腦所分流。
“守住電視這塊屏必須讓電視成為繼計算機、手機之后的第三種信息訪問終端。”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接受騰訊科技采訪時更是認為,“硬件制造企業不提升軟實力,最后一定淪落為一個加工企業。”
早在2011年,智能的概念已引入到電視機中,即便是蘋果、谷歌也開始排兵布陣,想在最大一塊屏幕的爭奪中找到機會。從表面來看,智能電視的產業鏈架構已趨于繁榮:各方產業的IT、互聯網、軟件、內容等代表的一些新生力量都已加盟,電視機已出現如游戲、視頻、購物、工具、在線支付類等如雨后春筍般的應用。
盡管如此,相比手機,智能的藍海并沒有帶動彩電產業發生顛覆性的變化,3年的奔跑后,智能電視無論是在用戶反映、產品預期,還是市場回報上,一切顯得平淡如水。
智能電視已死 第二屏萬歲
據國外媒體報道,人們希望電視機就用來看電視。而在Twitter上發布消息,在Facebook上發布照片以及瀏覽網頁的事情最好都留給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
據市場研究公司NPD Group統計,超過40%的擁有聯網電視的美國家庭,甚至都懶得將它們連接到網絡上。這是未來電視機制造商們做夢都沒有想到的事情。現在,智能電視的嘗試已宣告失敗,而將電視機作為第二屏與移動設備配合使用的做法將會受到人們的擁戴。
搞砸了!智能電視機
在2010年,人們將電視機重新定義為客廳中帶有大屏幕的電腦混搭產品,這在當時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為什么不在播放有線或衛星電視節目的電視機上玩游戲、運行程序以及上網沖浪呢?擁護者們很快將這種新設備命名為“智能電視”。
英特爾是智能電視的最大擁護者,它覺得這是其芯片的新的用武之地。它表示,智能電視“可能是電視機歷史上最重要的變革。”然而,到2011年底,英特爾放棄了智能電視業務,轉而專注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業務。
關鍵的問題是三星和LG等主流電視機制造商推出的都是一些與看電視無關的應用程序,要知道,看電視可是人們圍坐在電視機前的首要目的。因此,毫不奇怪的是,很少有消費者愿意花費更多錢來購買下一代電視機,因為其中內置的很多花哨功能并不是他們最想要的。
今天,電視的發展方向已大不相同。互聯網視頻通過其他設備如蘋果電視、Roku和Boxee Box出現到了電視機中。據NPD公司稱,在10個擁有聯網高清電視機的消費者中,就差不多有6個人使用了這樣的設備,將互聯網視頻作為付費電視節目的有益補充。
至于人們鼓吹的其他“智能電視”活動——在Twitter或Facebook上閱讀或發帖,閱讀電子書籍或雜志,撥打視頻電話,購物或玩游戲——僅吸引了不到10%的智能電視用戶。
作為第二屏的電視
視頻顯然是人們希望在電視機上看到的內容,因此付費電視節目提供商已將他們的注意力轉向了平板電腦應用程序。他們沒有推出昂貴的機頂盒,而是希望人們用平板電腦來尋找他們喜愛的電影,觀看好朋友們都在看的節目,以及觀賞他們最喜愛的節目。
這些應用程序將會增加人們觀看電視的樂趣,因為它們可以提供棒球選手的成績統計信息或演員的簡介或用戶最喜愛節目的幕后花絮。這些應用程序還能夠產生非常有用的用戶數據,從而讓廣告商能夠根據這些數據來制作針對性的廣告。
在你旅行的時候,擁有一款知道你看電視習慣的應用程序將非常實用。想像一下,在你到達旅館房間時,將你的平板電腦連接到電視機上,你就能立即獲得跟你在家里一樣的觀看體驗。
“電視機需要充當碼頭的角色。”NPD集團下屬公司DisplaySearch的分析師保羅-格雷(Paul Gray)說,“它需要與這些移動設備相互配合。”
松下率先推出了可與平板電腦無線連接的電視機。毫無疑問,競爭對手們將會紛紛開始效仿,因為電視機制造商一貫強調與無線設備進行無縫連接。
愚蠢顯示器的說法不對
如果你稱呼這些電視機為“愚蠢的顯示器”,那么你看待事物的方式也太過于簡單了。要提供穩定的與任何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無論它們運行的是Android還是蘋果iOS)協同工作的性能,電視機需要在工程設計方面下大功夫。
“有人聲稱電視機就是一個愚蠢的大顯示器,對此我不敢茍同。”格雷說,“設計這樣的電視機實際上需要相當的學識,但是人們并不了解這一點。”
電視機制造商現在仍然困在他們早已想要擺脫的束縛里:他們的產品基本上大同小異,因而很難與競爭對手區分開來。傳播技術的變化(如從NTSC轉到高清,以及在不久的將來,從高清轉向4K),以及顯示技術的變化(例如LCD和LED),帶來了某些創新,但是一旦新技術得到普及,畫面質量都變得差不多的時候,電視機就又變成了商品。這使得松下、三星、索尼和其他廠商除了降價就再沒有其他東西可以吸引消費者了。
商品化是消費電子行業的詛咒。在第二屏應用程序成為主流后,電視機制造商將會尋找新的方法來增加電視機的附加值,以避免出現像智能電視那樣的失敗。
難點
是什么阻礙了智能電視的發展?撬動智能電視產業的難點究竟在哪里?
作為一直承擔黨和政府重要宣傳陣地,扮演著“喉舌”角色的廣播電視,國家政策上的限制難以讓電視機如同手機、PC上獲取全部的互聯網內容。3D產業聯盟秘書長唐斌認為,電視內容上的可管可控,使得很多互聯網視頻服務商被擋在門外。電視機企業需要與獲得互聯網電視集成牌照的企業進行合作,而目前僅有的7家,即便是三星、蘋果擁有完整生態鏈的公司也只能是受約束之下“小步快跑”。
其次,中國智能電視應用開發缺乏統一的標準,這也造成了應用各平臺之間不通用,開發者開發難度較大。
再次,運營支撐平臺不統一、不完善。目前支撐智能電視運營的平臺有三種形式:電視廠商自建、互聯網電視牌照方、互聯網公司,其中電視廠商自建成為主流,包括海信、TCL在內的廠商各自建有自己的運營支撐平臺,在操作系統統一性上、運營平臺商業支撐上,比如廣告平臺、支付平臺、CDN 分發平臺等資源上,都還缺乏成熟的規范化運作,這給互聯網公司、開發者帶來一定的障礙。
以上的難點,使得開發者更傾向于關注在傳統 PC 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而對智能電視則散失了興趣和耐心。
目前,國內智能電視廠商應用商店的軟件數量通常僅有數百至上千個,且多為廠商自行開發,其程度及安裝量遠不及智能手機平臺。
“電視機開機率不高,應用軟件企業根本就不能夠收回他們的成本。也造成了智能電視上的應用非常少。”唐斌認為。
而缺乏互聯網和軟件基因的彩電企業,前期只能簡單地照搬智能手機界面和應用,簡單地適配傳統的電視搖控器。
一位電視機應用的開發者向騰訊科技表示,“電視機的優勢是大屏,一些較為私密的個人應用并不適合在一個42英寸甚至是50英寸以上的大屏幕上去呈現。”
這種簡單的照搬模式使得智能電視操作體驗不佳。據中國視像協會此前公布的智能電視活躍用戶顯示,整體智能電視行業水平活躍率低于20%。創新工廠董事長李開復甚至稱智能電視使用率只有10%。
智能電視生態鏈的不完善,讓智能電視陷入一個應用缺乏、操作體驗差、商業模式不清的死循環。
突圍
周厚健看來,破解這一死循環的機關在于了解智能電視用戶的需求、關注用戶體驗。“我們在研究中發現,無論是年輕群體還是中老年人,回家后更愿意選擇后仰(電視機觀看方式)而不是前俯(手機觀看方式)。”海信副總裁王治浩同時認為,這正是智能電視提高用戶粘性的機會。
但目前市場上的智能電視卻并沒有抓住這一機會,由于國內的智能電視操作系統主要以Android為主,各品牌的智能電視為刻意避免應用上的同質化,推出了五花八門的電視操作界面。無論是比應用的數量、精品的種類,或者是獨家的合作,都成了企業在智能電視宣傳上的賣點。
但消費者需要的是什么樣的智能電視呢?或許用戶并不在乎應用有多少,更希望是對應用的認同和喜愛。“在簡單操作下獲得更為愉悅的體驗。”周厚健表示,這一方向是海信智能電視后臺對用戶信息反饋后的結果。“從開機看電視、快速選頻道,到一鍵點播網絡視頻、一鍵看照片、一鍵進應用,響應速度非常快,而且不需要低頭研究按遙控器哪一個鍵。最重要的是消費者不用改變原來看電視的傳統習慣,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不用思考。確實有隨心所欲操控的感覺。”
為此,海信甚至將此前研發的成果徹底摒棄,推出無主頁設計,直接進入電視畫面的構思。
如同《喬布斯傳》中對蘋果電視的描述:“喬布斯希望創建一款完全易用的整合電視,能夠與用戶所有設備和iCloud無縫同步,無需在各種遙控器之間切換,擁有最簡單的用戶界面。”
“為了將用戶所有的操作都能在兩步之內完成,我們把新品推出時間推遲了8個月。”周厚健認為,在今年的五一市場,彩電企業脫離促銷式終端銷售轉向“體驗營銷”的大戰由此拉開帷幕。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