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可穿戴裝置強打的應用相當多元,包括醫療、健身、作為智能型手機的延伸裝置…等,以至于讓消費者摸不清頭緒,不了解可穿戴裝置的確切應用定位,以至于降低其購買意愿,加上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裝置不太符合消費者對“配件”的期待,因此可穿戴裝置的必要性需求大幅降溫。不過,隨著可穿戴裝置轉進利基應用,其 市場發展已逐漸嶄露曙光。
從蘋果(Apple)Apple Watch及其他廠牌智能手表(Smart Watch)的銷售狀況來看,可穿戴裝置的熱潮似乎開始退燒?事實上并非如此。由于之前可穿戴裝置強打的應用相當多元,包括醫療、健身、作為智能型手機的 延伸裝置…等,而使得消費者摸不清頭緒,不了解可穿戴裝置的確切應用定位,以至于降低其購買意愿,加上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裝置不太符合消費者對“配件”的期 待,因此使得消費者對新產品產生的興趣熱度消退后,對于可穿戴裝置的必要性需求大幅降溫。
不過,隨著歐美運動的風氣越發興盛,以運動為訴 求、監測運動期間相關生理資訊的可穿戴裝置如運動手表、智能手環,則相當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因此,未來以運動相關應用為基礎,可穿戴裝置可望再度拓展利基 應用領域,如智能家庭、兒童安全追蹤手環、智能衣、智能鞋…等,或結合其他技術,開發新的市場契機。
可穿戴裝置市場何時爆發?
穿戴式裝置的硬體類別涵蓋相當廣泛,如上述提到的智能手表、手環、智能眼鏡(Smart Glass)…等,其中銷售量不如預期的類別主要是智能手表。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訊產品與應用組資深產業分析師兼產品經理許桂芬表示,2014年可穿戴裝置出現在消費市場時,不僅終端應用類型多元,且受到不少相關業者與消費者的關注,不過2016年時,可穿戴市場熱度明顯消退,尤其智能手表的市場發展更顯疲軟。
2013~2018年全球可穿戴技術總出貨量預估(資料來源:Statista)
分析可穿戴裝置市場消退的原因,許桂芬認為,首先是市場并未在短時間內爆發,再來由于使用者的定,可穿戴裝置得隨時配戴在身上,若是需要常常拿下充電,則不夠符合消費者對可穿戴裝置的既有印象。
此外,較高的售價與不明確的定位也使得智能手表市場發展雷聲大雨點小。先前Gartner認為到2016年,智能手表的市場比重將占總手表市場的40%,然 而事與愿違,占2015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貨量達52%的Apple Watch,在2016年春季發表會中宣布調降Apple Watch表帶售價,期可刺激買氣。從此一策略分析,調降售價不但是蘋果相當罕見的市場策略,也反映出Apple Watch銷售疲軟的現象。
安謀國際(ARM)移動通訊暨數位家庭資深市場經理林修平表示,智能手表發展趨緩的原因可從兩個面向來看,首先,年輕世代對于智能手表的接受度高;某些商務人士因工作關系需要智能手表作為智能型手機的輔助工具,但這些族群并無法支撐智能手表亮眼的銷售量。
另外,在技術方面,現階段智能手表需要每天充一次電,對消費者而言,相當不便。林修平解釋,一般手表的電池可以使用1~2年,甚至有些設計還無須透過電池供電,因此消費者期待智能手表也能有較長的電池續航力。
不過,高通技術(Qualcomm)資深總監兼智能可穿戴裝置部門事業主管Pankaj Kedi則表示,近期市場中已有超過100個可穿戴裝置使用高通的技術,因此高通相當看好可穿戴裝置的發展前景,不僅將持續投資這個領域,還將與來自傳統 行動與手表產業的眾多業者攜手開創更多可能性。
看好可穿戴裝置市場前景,高通最新Snapdragon Wear平臺瞄準外形更輕薄、電池續航力更長以及感測更精準的下一代穿載式裝置設計
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資深產品行銷經理楊正廉總結,觀察整體可穿戴裝置的發展,其市場爆發力有限,但會持續存在于市場,并在 包括運動生理檢測、兒童安全追蹤…等領域發展出一片天。而Apple Watch或智能手表現階段已面臨出貨飽和狀態,需加入更多吸引消費者的創意,并使其配戴更舒適,才能為智能手表創造更多市場機會,以避免因體積限制無法 有更多發展空間而導致市場進展不順。
2017~2017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貨量統計(資料來源:MIC,2016/06)
應充份滿足配件的條件: 可穿戴裝置要如何讓消費者更能接受?許桂芬表示,可穿戴裝置對消費者而言就是一種配件,而配件需要新穎、時尚的設計,且無須“時時關照”,比如須一直充電,這將使可穿戴裝置無法全面擄獲消費者芳心。
所幸,業者們也體認到這一點,除了積極在技術上精進,延長電池續航力外,也和時尚業者跨界合作,希望能將可穿戴裝置的外型賦予更多的“個性”與特色。許桂芬 進一步說明,雖然目前可穿戴裝置離所謂的個性化與多元性仍有一段距離,但已可發現消費性電子與傳統鐘表制造商開始“對癥下藥”,從了解配件在消費者眼里的 定義著手,逐步改善現有可穿戴裝置外型,使其能漸漸符合消費者對傳統配件的期待,進而刺激消費者購買欲望。
對消費者而言,可穿戴裝置是配件,因此必須滿足其對配件的要求
消 費者要求需“使命必達”: 可穿戴裝置更像個配件之后,相關業者們還需要滿足消費者對可穿戴裝置其他使用需求,比如價格、電池續航力、穿戴舒適、簡單易用,最重要的是功能單一、不需 要太復雜。許桂芬舉例,在消費者眼中,智能手表、手環仍比不上智能型手機的必要性,因此對于這些可穿戴產品的新鮮感維持時間無法長久。
另 一方面,2014年,可穿戴裝置初現市場時,相關業者賦予其太多功能,特別是智能手表,一度有取代智能型手機的傳言發生,但在可穿戴市場跌的最重的就屬智 慧手表。許桂芬指出,以銷售量來看,目前Fitbit智能手表與手環裝置銷售量最多,究其原因是該公司的產品滿足消費者期待——功能明確鎖定運動健身與生 理資訊量測,以及裝置不要什么功能都有,但卻沒一項是準確的量測資訊。
楊正廉認為,可穿戴裝置有其必要性,否則不會受到相關廠商的重視, 也不會在甫推出時受到消費者的關注,惟可穿戴裝置必須找到確切功能定位。舉例來說,運動手環能獲得消費者歡迎,除了體積大小不干擾使用者日常生活活動,手 環結合云端或透過無線短距網路技術如藍牙、Wi-Fi連接手機,即可將收集到的資訊進一步分析為更有效的數據,讓消費者得以運用這些資料預防疾病的發生或 改善運動計畫。
由此看來,消費者不需要功能花俏、過多的可穿戴裝置,而是在某些特定用途、單一領域,具備簡單操作特性的可穿戴裝置產品,即可獲得青睞,如此也可以解釋專打運動健身市場的智能手環與手表,何以在可穿戴裝置市場有獨樹一格的銷售量。
產 品相容性恐成絆腳石: 就如同智能家庭或其他物聯網(IoT)應用,可穿戴裝置若是要連接到云端應用服務平臺,將遭遇各家裝置與服務平臺無法共用的情況。楊正廉表示,目前可穿戴 裝置業者各據山頭,若是出現“某種特別的議題”,如市場新需求驅動,幾家發展較快且規模大的公司,例如Google或Apple,才可能進一步坐下談裝置 與服務平臺互通的問題。
許桂芬強調,可穿戴裝置市場雖然持續開展,但還沒到所謂的爆發點,其中一項關鍵因素即是相容性。目前 Android陣營主要代表Google已開始將Android可穿戴裝置導向Google Fit,以解決互通性問題;Apple也有類似的動作。而Android和iOS兩大陣營皆各有其優勢——Android裝置數量龐大;iOS則有較強的 安全性,使其可穿戴裝置廣獲醫療院所采用。
目前雖然Apple Store或Google Play的App在Android或iOS作業系統中可共用,但可達到的效果及功能還是有限,或許這是解決互通性問題所跨出的第一步,未來能否看到Google與Apple為可穿戴裝置相容性攜手合作,仍需要時間。
高效能/低功耗元件發揮空間大
穿 戴式裝置另一項被消費者詬病的問題是裝置電池續航力。林修平認為,智能手表初上市時,大多得一天就充一次電,多少“澆熄”消費者的使用意愿;智能手環因沒 有顯示器,所以相對可以擁有較長的電池壽命。不過隨著半導體產業技術的進展,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裝置的電池續航力已有長足的進展,不再需要每天充電,最長可 一周充一次電。
可穿戴裝置能夠提升使用時間并維持其準確性,高效能、低功耗的元件功不可沒。楊正廉表示,許多可穿戴裝置僅是偵測一到兩項 資訊,無須顯示圖像,又是透過電池供電,則低功耗微控制器(MCU)即可滿足開發商的需求;但若是可穿戴裝置需要較完整的偵測生理資訊功能,則需要采用具 備感測器中樞(Sensor Hub)特性的高階微控制器。而意法半導體微控制器產品系列完整,不但可以迎合制造商的要求,也能針對少量多樣的可穿戴裝置產品市場特性,推薦合適的微控 制器產品。
Kedi指出,可穿戴裝置產品類別眾多,需要針對不同產品的需求選擇合適的處理器,而高通有相當廣泛的處理器產品可供可穿戴業 者使用,包含智能眼鏡與智能手表的系統單晶片、兒童與老年人智能型手表的低耗電數據機、運動手表和智能手環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Wi-Fi與 藍牙低功耗(BLE)、智能耳機的音訊晶片組,以及可穿戴配件的超低耗電BLE。
林修平則強調,使用微控制器或微處理器,端看可穿戴裝置 系統設計。例如,系統需要達到省電、高效能、高精準度,可采用具備電源管理機制的Cortex-A核心;Android系統需要記憶體管理單元(MMU) 也可選擇Cortex-A;另外,執行即時作業系統(RTOS)、不用運作許多App的裝置,即可使用Cortex-M核心,其中,Cortex-M7具 備影像處理功能,而若相當重視裝置的功耗,且不須進行復雜運算,Cortex-M0、M0+則能符合需求。
轉進利基應用市場
從 上述可知,可穿戴裝置必須找到特定應用,才能持續擴大市場范疇。Kedi強調,可穿戴領域涵蓋各式各樣的裝置,應用面擴及健康與體適能、通訊/訊息傳遞、 安全/監控與企業應用。此外,許多產業,如時尚與傳統手表公司,都已開始和科技公司合作推出新產品,擴大可穿戴裝置的應用范圍。
Kedi 并舉例說明,兒童手表是一個可穿戴裝置創新的好例子,4~10歲的小孩可透過手表立即呼叫家人,且父母也容易得知孩子的位置,這讓可穿戴裝置原始設備制造 商(OEM)和電信業者不僅可建立能獲利的業務,更能滿足這些早已存在的需求。另外,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也是在業界快速興起的創新使用情 境。
可穿戴裝置必須找到利基應用,才能持續擴大市場,例如以兒童安全為基礎的創新可穿戴裝置
楊正廉則認為,未來可穿戴裝置可鎖定小額支付、運動健身與安全追蹤等利基領域,結合軟體分析功能與方便使用的特性,勢必可讓可穿戴裝置的發展更上一層樓。
而身為可穿戴裝置“扛壩子”的智能手表在解決現有的產品定位與技術性問題之后,還將面臨安全及隱私的非技術面問題。林修平強調,智能手表的市場也許無法瞬間暴沖,但在一些利基市場仍有其價值所在,因此可以預見智能手表的市場發展雖然緩步,卻可“細水長流”。
在 逐項解決消費者對于可穿戴裝置的要求之后,可穿戴裝置的市場發展已陸續傳出捷報。事實上,從今年消費性電子展(CES)各家廠商展出的智能手表,可發現廠 商們已為智能手表找到新定位——結合運動相關生理偵測。林修平指出,可穿戴裝置中,市場擴張較快的是運動手環與偵測老年人身理資訊的醫療相關的產品類型, 這是由于消費者日益重視健康、運動風氣的盛行,以及老齡化時代來臨衍生出的需求,因此智能手表若是結合運動手環,可以偵測心跳、血氧狀況…等資訊,相信可 以提高消費者的購買意愿。
許桂芬總結,可穿戴裝置與一般資通訊產品有顯著的差異性,業者須進一步厘清才能掌握可穿戴裝置被消費者接受的關 鍵因素。不僅如此,由于可穿戴裝置是全天候配戴的產品,因此會在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應用具備較佳的發展空間,如利用智能手環或手表開門、控制電器…等,業者 應可朝此方向進行產品發想。
未來發展重點是…
至于未來可穿戴裝置發展的重點為何?Kedi認為,事實上,可穿戴裝置的發展才剛起步,業界有許多的創新,遍及硬體設計和軟體體驗。雖然目前市場關注焦點為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環,但在兒童與老年人智能型手表、智能眼鏡、智能耳機和各種可穿戴配件這類產品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許桂芬則指出,可穿戴裝置未來可與物聯網應用進一步結合。在商業與工業應用中,可穿戴裝置可用于瓦斯檢測、輔助物流管理、作為游樂園門票…等;甚至因為智能型手機不會一直被拿在手上,因此可利用可穿戴裝置是全天候配戴在身上的特點,使其進一步成為物聯網的連接點,亦即萬物與人連接時的主要裝置。
綜上所述,針對可穿戴裝置的應用想像很多,相關業者也還在試水溫,因此不斷有新的創意加諸在可穿戴裝置中。無論***或其他地區業者,若能在某些既有或未來特定的需求中,找到非得利用可穿戴裝置才能實現的切入點,相信能打造出成功的產品。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