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全球化運營的公司,化解外界對其神秘背景猜疑的最好藥方還是上市:藉此主動接受市場監管,向投資者披露股權結構和更為詳盡的財務信息.不過,華為固然是資本市場樂意迎奉的對像,然而其對IPO卻并不熱衷.在1998年和2004年前後,都傳出過華為準備上市的消息,但最終都石沉大海.
華為沒有披露過其股權結構,但稱公司股權100%為員工持有,持股員工超過6萬名.隨著華為多元化路徑漸次廓清,尤其是大步踏入消費電子品領域,這家在海外市場引起頗多爭議的中國公司,是否會把IPO提上議事日程或僅是剝離終端業務單獨上市,難免引發外界遐想.
徐昕泉對此回應稱:"各種資本運作的手段都是發展壯大的武器,不排斥任何一種資本運作的手段做為公司繼續發展的動力,但具體的(上市)計劃目前確實沒有."
冀勇慶認為,只要華為仍由任正非掌舵,華為旗下任何一塊業務上市的可能性都不大."創始人的個人意志對公司的影響比較大,而任正非對上市一向都不感興趣."
在華為崛起的過程中,現年66歲的創始人任正非始終保持著低調和神秘,多年來習慣于隱蔽在幕後.他不僅刻意回避公眾的關注和媒體的聚光燈,在公司內部和外部客戶中,也保持著相當低的能見度.
一位已在華為(北京)工作了三年的員工稱,至今沒有見過任正非本人.“據說他會在公司走動,但別人可能認不出."這種作風亦被深深烙印在整個領導層."華為講究低調,剛到一個部門的時候,甚至很難看出領導是誰."這位員工說.
1987年,復員轉業的基建工程兵任正非因"工作不順利"而集資21,000元人民幣創建華為,沒有人,包括他自己,能預料到公司會有今天的成就.不過,今時今日,即便任正非也認識到走向開放的必要.
"華為20年來,從青紗帳里走出來,一個孤獨的農民,走在一條曲曲彎彎的田間小路,像當年的堂.吉訶德一樣封閉,手拿長矛,單打獨斗,跌跌撞撞走到今天.當我們打開眼界一看,已經不得不改變自己長期的封閉自我的方式."一向甚少在公眾場合露面的任正非,去年底罕見地現身于北京的一場新聞發布會,在演講中他半是總結,半是感慨.
華為給外界的印象是沉悶、不事張揚,但它從來就不是一家憚于改變的公司.回顧華為成立以來的演進路徑,不難發現,這只體型龐大的巨獸在自我進化之路上相當活躍:它幾乎捕捉到了IT行業近30年來每一波發展大勢.現在,它又嗅到了下一個十年的金礦所在地:消費電子品、軟件和云計算.
一向崇尚"多做少說"甚至"只做不說"的任正非,曾放出豪言:"我們在云平臺上,要在不太長的時間里趕上、超越思科,在云業務上要追趕谷歌.讓全世界所有的人,像用電一樣享用信息的應用與服務."這也是任正非第一次明確地向外界勾勒華為的未來圖景:從一家電信設備供應商轉變為信息服務提供商.
自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以來,人類先後歷經了固話語音、PC互聯網和移動電話的變遷,如今正加速進入一個由移動互聯網和移動寬帶為驅動力的新世代,它被徐昕泉稱為"電信3.0時代".到2020年,預計全球將有60億智能手機用戶、500億部終端通過網絡連接在一起.
"未來十年,我們將面臨一個'數字洪水'的時代.整個行業縱橫捭闔,不斷融合,華為的下一個目標是(年收入)超過千億美元."徐昕泉說.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