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透深圳5月5日電---華為,中國最神秘和低調的科技業巨擘,一直主攻通訊系統設備市場.如今,它"不務正業"地推出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體驗店,從原來隱匿于幕後不愿拋頭露面,開始主動走入公眾的視野.一反常態的背後,暗示著怎樣的蛻變?
在不久前出爐的美國《財富》雜志(Fortune)"亞洲最具影響力25位商界領袖"榜單上,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位列第五,而排在他前一位的,是韓國三星集團董事長李健熙.
韓國三星,一個亞洲品牌的崛起.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廉價電視機代工廠,發展成為全球赫赫有名的消費電子企業.此刻,目光轉向消費電子市場的華為,會否有一天成為亞洲的下一個三星?
在北京西單大悅城第五層中心地帶,炙手可熱的蘋果(AAPL.O: 行情)、黑莓專營店依次排開.還算是新手的華為技術[HWT.UL]第一家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體驗店,也大膽的選址在此.
就在不遠處,諾基亞(NOK1V.HE: 行情)、宏達電(HTC)(2498.TW: 行情)、三星(005930.KS: 行情)和摩托羅拉(MMI.N: 行情)等老牌手機制造商的招牌錯落有致.這里是北京消費電子品牌密度最高的地點之一,空氣中彌漫的,是對抗和競爭的味道.
華為大悅城店現時不過只有五名店員,裝修簡易質樸,店內只有一桌兩椅,在外人看來,并不起眼,但這卻是華為內部正在醞釀的一場變革的縮影--華為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剛剛嶄露頭角,但這家全球頂級的電信設備制造商的志向已初露端倪:要在消費電子品市場闖出一片新天地.
在大悅城店正式營業的當日,華為在上海和深圳的兩家體驗店亦同時開門迎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華為高管告訴記者,按照正在進行的一項內部計劃,華為近期還將在美國、英國和日本開設類似的體驗店,未來期望能覆蓋全球23個主要國家.
"我們希望五年之內,手機發貨量進入全球前三,收入進入前五."華為終端有限公司副總裁、首席營銷官徐昕泉一邊說,一邊把玩著一部華為新近推出的IDEOS觸摸屏智能手機.在深圳科技園的咖啡廳接受路透專訪期間,他的私人電話至少兩次響起,他從褲兜里掏出另一部手機接聽,是一部iPhone--這跟任正非的"配置"有點像.據一位接近他的知情人士稱,任也有兩部手機,一部iPhone4,一部華為手機.
"2-3年內,我們主要的對手是宏達電,但長期看,最大的對手還是三星."上述華為高管稱.按華為的預期,到2015年左右,華為將與蘋果、三星一同躋身全球智能手機前三強.
從"隱身戰略"走向"公眾品牌"
多年以來,華為在與全球運營商的合作中,多數采取一種品牌"隱身戰略"--絕大部分產品是通過運營商代售.通過這種方式,華為的足跡遍布上網卡和電視機頂盒等產品.
"歷史上,華為的銷售模式是做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很多時候(消費者)都看不到我們的品牌,今後華為要從B2B(企業對企業)走向B2B2C,甚至會走向直接的B2C(企業對個人)模式."徐昕泉說.
三星從1969年成立到2007年銷售收入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用了不到40年的時間.它推出了最早的MP3手機、全球最薄的手機、像素最高的照相手機和第一臺WiMAX手機,在其巔峰時,一度有近20種產品在全球市占率位居第一.
而華為現在要解決的,是從非消費品品牌向消費品品牌轉型的一系列考驗.在擁有了近300億元人民幣現金流和超過5萬名研發人員後,能否開發出讓消費者為之癡迷甚至改變行業規則的產品?雖然華為手機在設計上已不乏精良之作,但仍缺乏一款殺手級產品,讓它可以媲美昔日的摩托羅拉V3和眼下的蘋果iPhone.
4月的一天上午,記者來到華為位于深圳科技園的一幢辦公樓.華為多年來慣于回避與國際媒體的正面接觸,直到近些時候才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并開始謹慎地接受一些外電的采訪.在路透的一再要求下,華為破例同意邀請記者進入公司參觀.
在接待處,一名安保人員仔細檢查了記者的背包.他必須防止外來者把照相機帶進研發重地.事實上,即使是華為自己的員工,也被嚴令禁止攜帶照相機和移動存儲設備進入這幢大樓.約兩小時後,當記者結束采訪準備離去時,又被這位安保禮貌地攔住,要求再次檢查背包.
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設計研發團隊位于五層.在一間裝修考究,面積上百平米的展示中心,陳列著的近半數產品都是即將推向市場的新品或者尚未能批量生產的實驗性產品--4G上網卡、可以無線充電的智能手機、遠程操控家用電腦的智能終端,還有一款有著全透明取景框的智能手機......
在過道拐角處,擺著一臺約半人高的3D打印機."很貴,相當于一輛寶馬車的價格,而且維護的成本也很高,不是所有公司都舍得給設計部門配這樣一套設備."華為手機主設計師原澤說,這臺機器能依據電腦中的虛擬圖紙生成實際尺寸的立體手機模具,大大提高了研發人員制作樣本的效率,而在以前,他們必須跑到遙遠的工廠完成這道工序.
華為反對閉門造車,因此會定期采購市面上的新款手機給設計師試用."這是工作的一部分,幾家大公司的新機型只要一推出來,我們就會在第一時間買回來,設計師先試用若干月,然後撰寫體驗和心得."原澤說,最近幾周他就在試用HTC的產品."要做一流的手機,就必須看一流的公司是怎麼做的."
"我第一天到華為的時候,就發現他們已經在做一些非常有趣和高難度的研發,而且設計部門的能力很強."手機產品ID設計總監Hagen Fendler回憶道.此刻,他身後走廊的?壁上貼滿了手繪的平板電腦和手機設計草稿,偶爾有年輕的員工輕快地跑過,帶起的小風讓?上的圖紙發出輕微的嘩嘩聲,一時讓外人很難把這個處處帶著時尚設計公司氣質的工作間與華為那個沉悶的符號聯系在一起.
去年8月才從德國加入華為的Hagen曾為西門子(SIEGn.DE: 行情)提供過設計服務.這是他第一次來中國內地工作.在深圳,除了試圖學好中文外,他面臨的一個更大挑戰是:如何把一個非消費品品牌打造成一個知名的消費品牌."我對這個挑戰很感興趣",他告訴記者,"華為在這個市場上心存壯志."
早在德國時,Hagen就已感到亞洲品牌在全球的崛起已成為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二十年前,在歐洲,幾乎還沒有人談論韓國LG(034220.KS: 行情).可現在它已是全球的大品牌.我相信華為將是中國能承擔起類似使命的主要公司之一."他說.
傳統業務遇瓶頸
過去二十多年,幾乎是在西方業者沒有察覺的情況下,華為以精確的商業判斷力、近乎苛刻的質量控制和極具競爭力的低價,打造出一個繁榮興旺的制造業帝國,其業務"勢力范圍"所及,甚至覆蓋了很多尚未與中國建交的國家.
"我們總是把自己的臉打腫,告訴客戶我們有多胖,客戶將信將疑地看著我們.一年後我們真的實現了."一位員工對華為早年的拼勁和狠勁記憶猶新.
2010年,華為收入達到1,852億元人民幣.這大約相當于聯想集團(0992.HK: 行情)2010財年收入的1.6倍,中興通訊(000063.SZ: 行情)(0763.HK: 行情)的2.6倍,中國四大門戶網站(新浪(SINA.O: 行情)、騰訊(0700.HK: 行情)、搜狐(SOHU.O: 行情)、網易
商業暢銷書《華為的世界》一書的作者冀勇慶曾做過一個比喻:如果說過去二十年的華為是只土狼,整天跟在獅子後面討點殘羹冷炙的話,如今的華為已經成了獅子.業內人士預估,華為接近或超越行業王者愛立信(ERICb.ST: 行情)(銷售額約2,145億元人民幣)指日可待.
與此同時,全球電信設備市場的萎縮和激烈競爭已使得一些昔日頂級的設備廠商不得不抱團取暖:諾基亞和西門子合并為諾基亞-西門子,阿爾卡特和朗訊合并為阿爾卡特-朗訊(ALUA.PA:行情).
五年來,這股合并浪潮不僅沒有止步,反而愈演愈烈.去年,摩托羅拉(MSI.N: 行情)宣布將其網絡業務出售給諾西,交易價格從最初協定的12億美元下調至今年的9.75億美元(諾西接手摩托羅拉資產後,將超越華為成為僅次于愛立信的全球第二大電信設備制造商).
華為在中國的老對手--中興通訊今年第一季核心業務收入(運營商網絡)同比增長僅為1.57%,疲弱之勢盡顯.華為沒有披露一季度的收入詳情,但不難想像,如果把目光僅僅局限于電信市場,很難說華為不會陷入其同業正在遭受的困境.
"在傳統的電信領域我們已做到全球第二,繼續往下走會面臨比較大的增長瓶頸.電信設備市場雖然是一個龐大的產業,但孕育一個(年收入)超過400億美元的公司會非常困難."徐昕泉說.
更讓華為頭痛的是,盡管其在新興市場和歐洲一路攻城掠地,卻在全球最大電信市場之一的美國寸功未建,即使數次兵臨城下最終仍未能長驅直入.
自從中海油欲以185億美元收購優尼科(Unocal)折戟塵沙之後,中美兩大經濟體之間的大型并購活動一直困難重重,華為無疑成了這場并購冷戰的受害者--華為至今沒有在美國達成大筆交易或是收購在美國擁有業務的公司.美國政界還擔心它與中國政府和軍方有關系.華為對此備受困擾,并一再否認.
三年來,華為在美國的處境幾乎沒有好轉的跡象.今年2月,華為迫于壓力主動撤銷了對美國3Leaf公司的收購.受累于相同的原因,華為迄今也沒能獲得美國主要電信運營商的大型合同.
"經過多年的圍獵,獅子發現曾經豐饒無比的草原已經越來越貧瘠,難以滿足自己的大胃口了.在瓶頸出現之前,華為必須尋找到下一片草原."冀勇慶評論稱.
消費電子品市場真的是華為心儀的新大陸?還只是一次心血來潮的決策?僅僅在三年前,華為還對終端業務的發展搖擺不定.2008年,華為曾與多家私募基金接觸,一度甚囂塵上的傳聞稱,華為計劃出售其手機部門至少49%的股權,估值逾40億美元.然而,一場不期而至的金融風暴讓全球并購在蕭瑟中捱過寒冬,出售風波很快沒了下文.
時至今日,回顧此事,徐昕泉仍不愿詳述事件始末,但卻極力澄清."有一些誤解,我們當時不是要賣掉終端業務,只是說引入投資者,做強做大……"他語氣頗帶無奈,"當華為要給外界提供一些合作機會的時候,大家就要質疑我們是不是要賣掉,而當我們封閉的時候,大家就會問你們為什麼不上市,這種問題其實是無解的."
時過境遷,糾纏于"引資合作"還是"清盤出手"的陳年舊事已無現實意義.在華為內部,誰都無法否認,終端業務這個當年的丑小鴨歷經浴火重生,已搖身一變成為被寄予厚望的白天鵝.這種戲劇性轉變的背後,是三年來電信、軟件、消費電子品市場的悄然變遷,尤其是史蒂夫.喬布斯帶領蘋果公司演繹的商業神話,猶如醍醐灌頂,讓人們吃驚地意識到一部小小的終端所能釋放的迷人魅力.
對華為這樣一個在全球進行采購、研發并向近150個國家輸出產品的商業帝國,須臾不能放慢自己的腳步.一場變革,勢在必行."方向是堅定無疑的,問題只是路徑的選擇."徐昕泉表達了進軍消費電子產品的決心.
尋找新草原
華為要跨出電信領域的想法已非一朝一夕.早在2005年,華為一度想進入網絡游戲市場.當年還曾派出客戶經理帶著準備好的《合作意向書》,參加在廣東番禺召開的"第一屆中國游戲產業年會",意圖拓展與網游公司的合作機會.雖然因為各種原因,該項目最終被放棄,但多元化的種子在那時就已被悄悄埋下.
眼下,華為下決心要進入的智端通商市場并非一片可以輕松暢游的蔚藍海域.恰恰相反,自2007年第一代iPhone問世開始,蘋果引領的創新觸摸屏界面和新型商業模式席卷全球,巨大的市場空間引來眾多"搶座者"前赴後繼入場廝殺,智能手機混戰的大幕早已徐徐拉開.
甫一邁入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的華為,就要面臨諸多強手:風頭正勁的蘋果仍在持續定義著智能手機的游戲規則,而諾基亞、黑莓、摩托羅拉等老牌廠商則為保住不斷下滑的市場份額咬牙做最後一搏.華為要想在這個本已就顯擁擠的市場搶占一席之地并晉級前三,并非易事.
"華為帶著充足的技術創新能力和雄心壯志進入相關領域,但仍是冒著一個相當大的風險."國際知名電信咨詢機構OVUM首席分析師Matt Walker表示,"這些新領域的競爭者包括蘋果、Google(GOOG.O: 行情)、微軟(MSFT.O: 行情)和一長串的韓國和日本電子公司,他們陣容浩大、實力堅強、財力雄厚而且擁有高度創新能力."
華為正大膽押寶谷歌的Android手機操作系統,其生產的智能手機基本都采用該系統.去年,華為手機發貨超過3,000萬部,其中智能手機超過300萬部.徐昕泉預計,今年的手機發貨量將翻倍至6,000萬臺,其中智能手機占1,200萬臺-1,500萬臺.
"未來三年,智能手機將保持快速增長.預計Android操作系統的智能手機增長最為迅速,到2014年將成為全球應用最廣泛的智能機操作系統."華為在稍早發布的2010年報中稱.據MarketsandMarkets的研究報告預計,全球手機市場規模將在2015年達到3,414億美元,其中智能手機占76%.
與全球電信運營商的訂制合作是華為避開與諾基亞等手機大廠正面交鋒的一條捷徑.全球排名前50位的運營商絕大多數都與華為有合作關系,加之有1,500元左右的低價Android手機做為利器,華為迅速打入包括日本、美國和西歐在內的70多個國家和地區,僅用一年多時間便攀升到Android智能手機發貨量全球前五名.在有"東非明珠"之稱的肯尼亞,華為智能手機的市場份額甚至超過70%.
即便如此,在冀勇慶看來,華為在運營商市場的優勢不足以抵消其面臨的挑戰."華為在消費者中幾乎沒有什麼品牌積累,另一方面,運營商在整個終端銷售渠道中所占比例較小,如果華為沒有自己的渠道,會比較吃虧.目前看來,渠道商對于經銷它的手機積極性不是很高."
"很多大公司一旦業務超出了特定的半徑,就變得很平庸,過去賴以成功的經驗反而成了創新的負擔.像谷歌做社交,百度做電子商務,新浪做即時通訊,都是不咸不淡或者干脆就是一敗涂地,科技業的新老更替猶如地震一樣不可預期."聯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對華為手機"五年進入全球前三"的目標不置可否.
同樣熱衷于在海外開拓業務的兩家中國公司--中興和聯想都推出了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這也為華為在該領域提高市場份額增加了難度.
"全世界沒有哪家公司在起步之初就是完美的.日本索尼(6758.T: 行情)半導體賣到美國的時候,不也是有很多問題嗎? 豐田汽車(7203.T: 行情)(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還上不了美國的高速公路,可它現在卻成為全世界質量管理的榜樣."中國最大的IT產品分銷商--神州數碼(0861.HK: 行情)董事局主席郭為近日在一次與路透的專訪中,對華為今後在消費電子品市場的作為表現出很大期許.
"華為是否會成為亞洲的下一個三星仍殊難預料,但我肯定不會排除這種可能."Matt Walker對路透表示.
華為的明天:冀望千億美元收入規模
作為一家全球化運營的公司,化解外界對其神秘背景猜疑的最好藥方還是上市:藉此主動接受市場監管,向投資者披露股權結構和更為詳盡的財務信息.不過,華為固然是資本市場樂意迎奉的對像,然而其對IPO卻并不熱衷.在1998年和2004年前後,都傳出過華為準備上市的消息,但最終都石沉大海.
華為沒有披露過其股權結構,但稱公司股權100%為員工持有,持股員工超過6萬名.隨著華為多元化路徑漸次廓清,尤其是大步踏入消費電子品領域,這家在海外市場引起頗多爭議的中國公司,是否會把IPO提上議事日程或僅是剝離終端業務單獨上市,難免引發外界遐想.
徐昕泉對此回應稱:"各種資本運作的手段都是發展壯大的武器,不排斥任何一種資本運作的手段做為公司繼續發展的動力,但具體的(上市)計劃目前確實沒有."
冀勇慶認為,只要華為仍由任正非掌舵,華為旗下任何一塊業務上市的可能性都不大."創始人的個人意志對公司的影響比較大,而任正非對上市一向都不感興趣."
在華為崛起的過程中,現年66歲的創始人任正非始終保持著低調和神秘,多年來習慣于隱蔽在幕後.他不僅刻意回避公眾的關注和媒體的聚光燈,在公司內部和外部客戶中,也保持著相當低的能見度.
一位已在華為(北京)工作了三年的員工稱,至今沒有見過任正非本人.“據說他會在公司走動,但別人可能認不出."這種作風亦被深深烙印在整個領導層."華為講究低調,剛到一個部門的時候,甚至很難看出領導是誰."這位員工說.
1987年,復員轉業的基建工程兵任正非因"工作不順利"而集資21,000元人民幣創建華為,沒有人,包括他自己,能預料到公司會有今天的成就.不過,今時今日,即便任正非也認識到走向開放的必要.
"華為20年來,從青紗帳里走出來,一個孤獨的農民,走在一條曲曲彎彎的田間小路,像當年的堂.吉訶德一樣封閉,手拿長矛,單打獨斗,跌跌撞撞走到今天.當我們打開眼界一看,已經不得不改變自己長期的封閉自我的方式."一向甚少在公眾場合露面的任正非,去年底罕見地現身于北京的一場新聞發布會,在演講中他半是總結,半是感慨.
華為給外界的印象是沉悶、不事張揚,但它從來就不是一家憚于改變的公司.回顧華為成立以來的演進路徑,不難發現,這只體型龐大的巨獸在自我進化之路上相當活躍:它幾乎捕捉到了IT行業近30年來每一波發展大勢.現在,它又嗅到了下一個十年的金礦所在地:消費電子品、軟件和云計算.
一向崇尚"多做少說"甚至"只做不說"的任正非,曾放出豪言:"我們在云平臺上,要在不太長的時間里趕上、超越思科,在云業務上要追趕谷歌.讓全世界所有的人,像用電一樣享用信息的應用與服務."這也是任正非第一次明確地向外界勾勒華為的未來圖景:從一家電信設備供應商轉變為信息服務提供商.
自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以來,人類先後歷經了固話語音、PC互聯網和移動電話的變遷,如今正加速進入一個由移動互聯網和移動寬帶為驅動力的新世代,它被徐昕泉稱為"電信3.0時代".到2020年,預計全球將有60億智能手機用戶、500億部終端通過網絡連接在一起.
"未來十年,我們將面臨一個'數字洪水'的時代.整個行業縱橫捭闔,不斷融合,華為的下一個目標是(年收入)超過千億美元."徐昕泉說.
評論
查看更多